【药物组成】柴胡6 g 白芍9 g 枳实6 g 甘草6 g 半夏9 g 黄芩6 g 干姜6 g 人参6 g 黄连3 g 大枣4枚。
【组方依据】四逆散为少阴病而见四逆之证而设,半夏泻心汤原为少阳病误用下法损伤·中阳,外邪侵袭之证而设。然少阳为半表半里,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如邪在少阳,误用下法,可使脾胃之气损伤;此时外邪乘机而入,寒热搏结,而成心下痞满之证;脾胃位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损伤,气机升降失常,加之邪气内结,阻遏阳气,使阳气不达四末,故可见手足欠温之四逆证;因气不升降,故上为于呕或呕吐,下为腹痛肠鸣下利。此时当疏解透邪以理肝脾,和胃降逆以调升降,使气郁得解,胃气得降,气机得通,痞满自除。
【方药分析】方中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相合而升降调气;芍药益阴养血,与柴胡合而疏肝理脾;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除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合用可使寒热得除,则气机可调;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使中气得复,邪气可却。全方合用,升降调气,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共成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效。
【用方指征】临床上以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泄利下重,或腹中痛,或小便不利,或咳或悸,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或弦细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临床应用】
1.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临床上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表现,伴恶心呕吐,身困肢倦,大便稀溏或泄泻,胃脘痞满不适,心悸乏力,手足欠温,口苦咽干,舌质淡暗苔薄黄腻,脉弦数者可使用本方。
2.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伴腹胀肠鸣,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心烦口干,心悸气短,身倦无力,或恶心欲吐,手足欠温,舌淡苔腻,脉弦细者可投用本方。
3.慢性胆囊炎
以右胁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胸胁胀满或痛,胃脘部痞满不适,寒热交作,恶心呕吐,周身困倦,口苦咽干,或有腹痛肠鸣,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数者可以本方治疗。
4.慢性肝炎、肝硬化
临床上以右胁部胀满或隐痛不适为主要表现,伴脘痞腹胀,纳少神疲,大便不实,或小便不利,或有恶心欲呕,头晕心悸,手足欠温,面色晦暗,舌淡暗,苔薄黄腻,脉弦细者可使用本方。
5.十二指肠壅积症
临床上以胃脘部隐痛、痞满不适、恶心欲吐为主症,饱餐后中上腹部有重压感,或餐后有呕吐,吐出宿食或胆汁,伴嗳气肠鸣,乏力消瘦,口苦纳差,舌红或黄,脉弦滑者可以本方治疗。
6.反流性胃炎、食管炎
胃脘部隐痛不适或胸骨后烧灼感为主症,伴反酸呕恶,口干口苦,时太息,脘腹痞满,肠鸣腹胀,大便不调,心烦失眠,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为用方指征。
7.冠心病
临床上以胸闷、胸痛为主要表现,伴神疲肢倦,脘腹胀闷痞满,纳食减少,肠鸣腹泻,心悸气短,嗳气稍舒,口苦心烦,手足不温,舌淡暗苔薄黄腻,脉弦细者可使用本方治疗。
8.幽门梗阻
以胃脘部痞满胀闷不适为主症,伴恶心呕吐,多为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出物为不消化的食物,食少肢倦,口干心烦,大便不调或肠鸣泄泻,上腹膨隆,叩之有振水音,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可使用本方。9.妊娠恶阻妇女妊娠之后出现恶心呕吐,晨起明显,闻油烟味或其他异味刺激可诱发或加重,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酸苦水,伴纳少神疲,胃脘痞满,口干口苦,肠鸣腹泻,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滑者可使用本方。
【临床报道】杨建平等以本合方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6例。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59岁,病程3个月至15年,全部经胃镜检查有明显的胆汁返流。病理检查全部为慢性胃炎,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萎缩性胃炎15例,伴返流性食管炎者8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3例,十二指肠炎7例。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或脘痞、嘈杂嗳气,泛吐酸水,纳食减少,大便不调,舌苔腻黄,脉弦细。药用柴胡、白芍、枳实、半夏、黄芩各10 g,黄连5 g,干姜6 g,党参15 g,炙甘草3 g,大枣5枚。呕逆者加代赭石;便秘者加大黄;灼热刺痛去干姜加三棱;舌红少津去干姜加乌梅;喜温按者去黄连,加桂枝。水煎分2次服,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33例,好转19例,无效4例。病理复查示浅表性胃炎好转29例,萎缩性胃炎好转4例,浅表合并萎缩性胃炎者好转12例,返流性食管炎者全部消失,消化性溃疡均好转,十二指肠球炎好转4例。郑时梧等12以本合方加减治疗胃炎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浅表性胃炎21例,伴萎缩性胃炎者7例,胃黏膜异型增生2例;临床上有胃脘痛24例,胃脘胀满27例,恶心嗳气22例,纳差18例,个别有泛酸。以合方为基本方,湿热盛者重用黄芩、黄连;寒湿盛者重干姜、半夏;脾胃虚寒疼痛减黄芩、黄连,加高良姜、香附;脾胃虚加黄芪、白术;口渴加石斛、麦冬、玉竹;脘腹胀满加川朴、砂仁;疼痛剧烈加延胡索、川楝子、乌药;嗳气明显加旋覆花、代赭石;胃黏膜充血水肿或萎缩者加蒲公英、败酱草;厌食纳呆者加鸡内金、谷麦芽。1个月治疗后显效4例,有效21例;2个疗程有效3例,无效2例。刘守德等3以本方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21~66岁,病程1~12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4例,胃溃疡(小弯)12例。药用柴胡、枳实、白芍、半夏、茯苓、党参各10 g,生甘草、黄连、干姜6 g。湿热内滞者加蒲公英,减干姜用量,重用芩、连;寒盛加干姜用量,减芩、连;脉虚者重用党参;病程长、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消化性溃疡出血加白芨、乌贼骨。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结果治愈18例(症状体征消失,钡餐检查示溃疡愈合,一年未复发),有效25例(症状体征减轻,钡餐检查溃疡缩小),无效3例(症状体征及钡餐检查无变化)。陈显椿等4以本方治疗胃脘痛86例,其中男68岁,女18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1~4年;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2例,胃小弯溃疡5例,复合性溃疡2例。主症为胃脘疼痛,胀痛或胀满不适,有泛酸、嘈杂、恶心、纳呆,剑突下压痛,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滑或沉弦,情志不畅。药用柴胡、枳实、白芍、半夏、黄芩、党参各10 g,生甘草、黄连、干姜各6 g。1周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结果显效49例,有效35例,无效2例。方氏 S 以本合方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11例,男3例,女8例,病程5~8年,均经肠镜检查确诊,并全部经过中西药物治疗无效或疗效不持久。药用半夏10 g,干姜6~12 g,黄连3~6 g,黄芩6~10 g,党参12~18 g,甘草3~12 g,大枣6~10枚,柴胡2~6 g,枳实6~10 g,白芍10~30 g。水煎服,日1剂。阴虚明显者加增液汤,减干姜、黄芩用量,党参易为太子参;阳虚明显者减黄连、黄芩,加附子、桂心;不寐合酸枣仁汤;腹泻明显加五倍子、煨诃子。结果经2~3个月治疗全部有效,其中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3例。叶氏16以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胃炎132例,分为治疗组78例,对照组54例。治疗组中慢性浅表性胃炎59例,慢性糜烂性胃炎1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对照组中慢性浅表性胃炎39例,慢性糜烂性胃炎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治疗组用柴胡、陈皮、半夏、枳实、栀子各10 g,白芍、郁金各15 g,厚朴12 g,吴茱萸3 g,黄连、甘草各6 g。日1剂,6周为1个疗程。肝胃不和型加川楝子、香附、合欢皮;中焦湿热加合栝蒌、黄芩;肝郁脾虚加白术、茯苓、砂仁;病久或夹瘀者加丹参、五灵脂。对照组用丽珠得乐。结果胃镜复查治疗组痊愈63例,显效6例,有效3例,对照组分别为21例、12例、11例;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63例,显效7例,有效4例,对照组分别为22例、13例、10例,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临床体会】本合方临床较多用于胃肠道疾病,笔者认为本方不仅能宣阳解郁,还能祛寒除热,开痞散结,无论夹寒夹热,用之灵活加减皆可取得较好疗效。具体运用时要掌握寒与热的多少,如寒多可重用于姜,减黄芩、黄连用量;热多重黄芩、黄连,减干姜用量。兼脾虚者合四君子汤,兼肝胃郁热者合左金丸,兼嗜睡者合泽泻汤,兼呕逆者合旋覆代赭汤,治疗胸痹合栝蒌薤白半夏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