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历代医家的论述,怀山药的功效可以归纳为养肺宁嗽、补脾止泻、益精固肾、养颜健脑、润皮肤、长肌肉、平补三焦(肺脾肾)、延年益寿。具有“三调”的作用,即调节内分泌、调节心肾功能、调节胃肠功能。主治范围:肺虚咳喘,脾虚泄泻、纳呆,肾虚遗精、尿频、带下,消渴,神经衰弱,诸般虚劳等;外可以治疗痈肿、瘰疬等。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药中,宜炒用。
以山药为主药的代表方剂有以下几首。
1.薯蓣丸(《金匮要略》)
组成:山药30分,当归、桂枝、地黄、大豆黄卷各10分,甘草28分,人参7分,川芎、芍药、白术、麦冬、杏仁各6分,柴胡、桔梗、茯苓各5分,阿胶7分,干姜3分,白蔹2分,防风6分,大枣百枚,为膏,再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一剂。
功效:补气养血,健脾温中,祛风润燥。
主治:诸般虚劳。
体会:薯蓣丸为张仲景治疗虚劳之主方,被后世医家誉为补虚劳之祖方。是方有补气之四君子汤,补血之四物汤,益肺之阿胶、杏仁、麦冬、桔梗,祛风之柴胡、防风、白兹,温中之干姜、大豆黄卷,更有作为主药的山药,补益三焦,平补气血,全方温而不燥,行而不破,药性适中,堪称补益方中佳品。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喜用薯蓣丸治疗老年病,他说:“薯蓣丸补中有行,不偏阴,不偏阳,不偏气,不偏血,配伍很好;调理脾胃,气血两补,内外并治,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又说此方“不寒不热,不攻不泻,不湿不燥,故可常服无弊。”岳老曾治一例脑动脉硬化病人,于薯蓣丸中加入鹿角胶、黄芩、冬虫夏草,服用数年,效果良好。
我对薯蓣丸早有所闻,对于老年无疾之人,将其制成丸剂或膏剂服用,每加入丹参、红花、天麻、三七、红景天,以加强活血化瘀之作用,确有延缓衰老、增强体质之功效。
2.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6克,葛根5克,五味子10克,天花粉10克。水煎服。
功效:益气滋阴,固肾健脾。
主治:消渴,即糖尿病。
体会:玉液汤是张锡纯的代表方剂之一,被列为治疗消渴病的常用方。方以生山药、知母、天花粉大滋真阴;黄芪、葛根补气生津;用鸡内金者,是为助脾健胃,以化血中之糖渍;用五味子者,是取其酸收之性,封固肾关,不使肾精下注。此方是我治疗糖尿病的常用方,特别是方中的黄芪与山药、天花粉与葛根,是常用的降糖对药,被许多医家所喜用。唯原方中生黄芪、葛根、鸡内金的用量显得太少,一般用量应为:生黄芪30克或60克,葛根15克或30克,鸡内金10克或30克,这可能与现代人饮食中太多膏粱肥厚有关。
3.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炒山药30克,炒芡实30克,炒黄柏6克,炒车前子3克,白果10枚(捣碎)。水煎服。
功效:补冲任之虚,清下焦之火。
主治:黄带。
体会:黄带是妇女较为常见的炎性疾患,由湿热所生。易黄汤是治疗此疾的首选方药。傅青主认为,黄带由任脉之湿热所致。湿热下注,欲化红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变为黄色之带。方以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利湿;白果为任脉之专药,主收敛,妇女带症,不管是白带或黄带,都可以用;车前子与黄柏二味,用得最妙,清泄肾中之火,肾与任脉相通,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也。一组补益药,一组清泄药,两者相得益彰,用之每获良效。对于湿热较重者,如黄带绵绵不止,有异臭气味,我常加入败酱草30克,薏苡仁30克,以清除下焦之湿热,其效更佳。
4.资生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山药30克,玄参15克,于白术10克,生鸡内金6克,牛蒡子10克,热甚者加生地黄18克。水煎服。
功效:滋阴健脾,润肺养胃。
主治:肺脾(胃)阴虚虚劳证,可见热病后食欲不振,身热,动则咳嗽,气喘,脉象虚数,舌质嫩红,舌苔薄而少津。
体会:此方为《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第一方,是为阴虚劳证而设。其名“资生”,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资生丸含义一样,即来源于《易经》“至哉坤元,万物资生”,重在健脾养胃,脾胃健壮,能消化饮食,则诸虚劳证自然康复。
需要说明的是张锡纯将山药、于白术、鸡内金三味,视为“不可挪移之品”。山药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消谷;于白术是指产于浙江于潜的白术,其健脾养胃之功,迥异于寻常白术,色黄气香,开胃进食力厚;而鸡内金能化有形瘀积,能助补药之力。为什么要加入玄参、牛蒡子呢?由于本方是以治阴虚劳瘵为目的,所以要有甘寒滋阴除热之品,张锡纯认为玄参虽寒凉,但不伤脾胃,故取用之;牛蒡子气香体滑,能润肺又能利肺,与山药、玄参并有,大能止嗽定喘,这三味又是一个组合。由此可见,资生汤虽仅五味药,却有两个组合,一个是山药、于白术、鸡内金组合,一个是山药、玄参、牛蒡子组合,第一组合为主,第二组合为辅,即滋养脾胃为主,辅以滋阴润肺之品。由此可知,资生汤主要作用于中上二焦,以中焦脾胃虚劳为主要指征,由于脾胃虚弱,中土不能生肺金,引起肺阴虚劳而咳喘。这张方子立意明确,是恢复脾胃虚劳之良方。
5.无比山药丸(《千金要方》)
组成:山药、茯神、熟地黄、山萸肉、泽泻、赤石脂、巴戟天、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菟丝子、牛膝各6克。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5克,一日3次。
功效:补益脾肾,强筋壮骨,轻身明目。
主治:身体虚弱,腰膝酸软,头晕目昏,肌肉消瘦,精神萎顿,阳事不举,耳鸣健忘等。
体会:这首方子被许多医家推荐为延缓衰老保健方。方中有地黄丸的主要组成药物,只是少了牡丹皮。所加的药物多为补肾壮腰之品,唯赤石脂有点特殊。
山药是补脾的要药,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说山药“以脾实则能运化水谷之精微,归肾脏而充精气,故有补土益水之功也”。赤石脂是矿物药,甘酸涩而性温,多用于涩肠止泻。前人有“下焦有病谁能会,需用禹粮赤石脂”句,乃指赤石脂与禹余粮有收涩止泻作用,其功效与西药“蒙脱石散(思密达)”相近,放于此方,意在固涩下焦之精气,不使外泄。
怀山药平补三焦,延年益寿
进入冬季,在河南郑州、焦作、洛阳、新乡等市区,大街小巷都有卖铁棍山药的农民,他们操着“怀川”语音,热情地招呼着过路的客人。普通山药是白色的,“怀川”的山药为什么加上“铁棍”二字呢?因为“怀川”所产的山药,皮是铁褐色的,形体比较细,长长的,直直的,像铁棍似的,吃起来面面的,不像普通山药那样粗粗的,吃起来比较脆。这种铁棍山药,就是正宗的怀山药。
明代龚廷贤在其《寿世保元》(1615年成书)中,第一次将焦作地区出产的山药称为怀山药,书中补益卷“六味地黄丸”下,直言“怀山药四两”。怀山药居“四大怀药”之首,又称“怀参”“白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三经,素有滋养珍品之谓。它的特点是质坚实,粉性足,颜色白,煮之不烂、蒸之不缩,为山药中之佳品。
在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两张有代表性的疗虚劳方,一是金匮肾气丸,一是薯蓣丸,这两张方子的主药均是山药。后代医家的补益方中,几乎都有山药。由于山药药食两用,所以许多药膳亦是以山药为主材的。对山药运用娴熟的当推明代张景岳与近代张锡纯。张景岳认为山药“健脾补虚,涩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他所创制的大补元煎、左右归丸(包括左右归饮)等方,均取山药为主药。张锡纯说:“山药之性,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他治虚劳的第一张方资生汤,其主药就是山药。药食两用的珠玉二宝粥,即由山药、薏苡仁加柿霜制成,是治疗肺脾阴虚劳的基础方,也被今人作为阴虚亚健康的保健方。他如治疗喘息的薯蓣纳气汤,治疗呕吐的薯蓣半夏汤,治疗泄泻的薯蓣粥,治疗消渴病的玉液汤,治疗赤白带下的清带汤等,均以山药为主药。在张锡纯治疗内科疾病的114首方子中,应用山药的有49首,占35%,其治疗范围包括虚劳、喘息、泄泻、呕吐、久痢、消渴、淋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