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叶益丰重用白附子经验医案

浏览 7

多用于中风痰壅,口眼喝斜、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眩晕、瘰疬痰核、毒蛇咬伤等。临床常用量为3~6 g。

浙江叶益丰老中医临证善于重用白附子,独具特色。治头面诸疾,常用制白附子10 g;治破伤风,用生白附子10~20 g,效果很好,未见不良反应。叶氏认为:

白附子通过白矾、生姜炮制后,称为制白附子,则毒性大减,不良反应很少,故用治头面疾病,祛风化痰止痉,疗效可靠。治破伤风重用生白附子,乃取其“以毒攻毒之意”。故病情轻用量宜轻,病重用量宜重。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即有如此之病,用如此毒药,则病自当之,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用之得当,效果很好,若怕有毒,不予重用,病重药轻,杯水车薪,病必不治而殆。同时也要遵照《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之六;常毒治病,十去之七;小毒治病,十去之八……无使过之,伤之正也。”

因此用药后随着病情的减轻,剂量也要逐渐减少。散剂宜用酒调服,汤剂则用酒冲服,以增强药效。但要视患者平素酒量而定,以防出现不良反应,如出现头昏、口麻等症则应减量,或散剂改用开水调服,汤剂不用酒冲服。兹举验案三则如下。

1.脑栓塞

李某,女,71岁,1998年7月18日就诊。患者因头晕,四肢有时抖动,讲话不清,入某医院检查,经 CT 确诊为脑栓塞,住院治疗半个月,病无好转,而求诊治。其女代诉,不语不食半月余,有时四肢震颤,不能行走,常咳吐白痰或涎沫,观其形体丰盛,神志清楚,舌卷,向右歪斜,苔白腻,脉弦滑。诊为中风属痰阻心窍,治宜豁痰宣窍,通络息风,投涤痰汤、牵正散加减。处方:姜半夏、胆南星、陈皮、枳壳、茯苓、石菖蒲、竹茹、天麻、僵蚕、制白附子各10 g,全蝎5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剂。服药5剂,舌卷歪斜好转,能发音,但讲话不清,能吞咽稀粥,四肤震颤除,能步行走,白痰涎沫仍多。继服10剂,饮食吞咽如常,讲话不清,痰涎略少,继服10剂,舌卷斜已正,言语较前进步,苔薄白,脉和缓。守方再服20剂,讲话清楚,获得痊愈。

2.面瘫

叶某,男,39岁,1993年11月2日就诊。患者因车祸头脑受伤,口鼻及两耳出血,神志昏迷,急送地区医院检查后,诊断:颅骨骨折。住院治疗月余,病情遂渐好转,出院后遗面瘫,后求叶氏诊治。查见口眼向左歪斜,鼻唇沟消失,右眼不能闭合,流泪不止,右侧面肌麻木不仁,时流口涎,咀嚼食物时大多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右耳闭鸣,视物成双,形体瘦弱,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脉虚缓无力。诊为外伤性面瘫,病机乃气血虚弱,痰瘀阻滞经络,治宜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投补阳还五汤、牵正散加减。处方:黄芪60 g,当归、川芎、丹参、桃仁、地龙、土鳖虫、制白附子各10 g,全蝎5 g,水煎2次,冲黄酒1杯服,日1剂。服药10剂,耳闭除,泪减少,口眼歪斜略好。继服10剂,眼泪除,口涎止。续服20剂,复视消失。讲话发笑时,口眼略歪斜。再服20剂,面瘫消失而愈。

3.破伤风

李某,女,34岁,1992年8月25日就诊。患者因劳动时足底刺破,自认为轻伤,未加治疗,至第6天出现张口困难,头项强直,入某医院诊为破伤风,治疗1天,病更增剧,急送县医院住院治疗3天,病情逐日加重,因拒绝气管切开抢救而出院。后经叶氏诊治,见牙关紧闭,头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痉挛抽搐,面容苦笑,面色青惨,脉弦数有力,体温39℃,诊为破伤风,极重症。治宜祛风化痰,解毒止痉,投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止痉散。处方:白芷、防风、羌活、天麻、蝉蜕、僵蚕、生南星各10 g,生白附子20 g,全蝎6 g,蜈蚣5条,水煎2次,冲入黄酒1杯。因吞咽困难,嘱给予小量不拘时从口角灌服,另外创口用防风、生南星、生白附子、全蝎各10 g,捣细外敷。日夜服尽2剂,病情好转,已能吞咽,阵抽略减。守方继服3剂,日服1剂,口能张开,身体筋脉稍软,阵抽减少。原方用量减为生白附子10 g,续服5剂,身体转软,阵抽轻微。原方用量减少一半,生南星、生白附子均改用5 g,再服5剂,病情遂日缓解,再予调理,恢复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