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与中医治疗癌性疼痛的异同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 感觉、认知、情感及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 [1 ] ,是 肿瘤患者中晚期最常见且最难控制的临床症状之 一。目前 WHO 推荐的 “三阶梯药物止痛法”虽是 干预癌性疼痛的主要方式,但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 想且毒副作用大,目前更推崇个体化、多途径的综 合治疗 [2 ] ,而民族医药是癌性疼痛综合干预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苗医学与中医学虽在历史上相互渗 透和借鉴,但两者均是独立的医学理论体系。本文 从两类医学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治疗层面上进 行比较,探讨两者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以期能 够丰富和发展我国苗医理论。
1 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认识的差异
1. 1 概念之差异
苗医学中没有肿瘤、癌症等命名,但其 “龟 病”( 包块) 与肿瘤的症状体征十分相近。其中公 龟类疾病病势凶猛,可由慢经迅速转为快经、热 经,大伤人体惠气,机体逐渐消瘦,到达一定的阶 段后,患处及相邻部位会产生剧痛,甚者延及全 身,多属恶性肿瘤范畴 [3 ] ,而公龟疼痛与肿瘤中 晚期出现的癌性疼痛极其相似。中医学认为,癌性 疼痛与积聚、脏毒、癥瘕等引起的疼痛关系密切, 并将其归属 “痛证”范畴。正如 《诸病源候论》 云 : “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其痛不离其部,故上 下有所穷已” ,认为癌性疼痛与肿瘤的发病部位密 切相关; 又如 《肘后备急方》云 : “腹中有物如 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 ,描述 患者 “昼夜啼呼”的疼痛程度,若不及时治疗会 造成 “百日死”的结果。
1. 2 病因之差异
苗医认为 , “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 ,无 论是外来的致病因素,还是人体积蓄的病理产物都 可变成毒素,侵犯机体则发病。公龟疼痛的原因是 “四大毒”壅盛,机体惠气亏虚,机体不能有效地 运行、调控、排放毒,毒在体内蕴积,气、血、水 在体内运行失常,积于脏腑所致。日久相互搏结, 体内包块越积越大,压迫脏腑经络组织,或过度消 耗人体气、血、水产生的疼痛。其疼痛又与气候异 常变化、先天禀赋不足、劳累过度等因素密切相 关 [4 ] 。中医学认为 ,“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 病机。五脏未虚,……服药必活” ,治疗疾病的前 提是正确认识其病因病机。正气亏虚为癌性疼痛发 病的根源,中医学认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癌毒内盛为癌性疼痛发 病的基础,癌毒与痰饮、瘀血、寒凝等病理产物相 互搏结是癌性疼痛发病的关键,癌性疼痛的产生与 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
1. 3 病机之差异
苗医将疾病归于冷、热范畴,在公龟疼痛过程 中,如有急性、灼热、躁动不安、机体功能亢进、 吸气声大、呼出雾气、掀衣被等临床表现,称为热 病,用冷则治之; 若为慢性、寒冷、虚弱、安静、机体功能低下、抓被蒙头等临床症状,此为冷病, 热则疗之。但冷病与热病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 化,如热病患者,在持续高热、汗出过多的情况 下,也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蜷卧少动、脉 虚弱而慢等症,转为冷病 [5 ] 。中医学认为,癌性 疼痛的病机性质有虚实之分,正如 《素问·举痛 论》所云 :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 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此为实证的 “不 通则痛 ” ; 《素问·举痛论》曰 : “脉泣而血虚,血 虚则痛” ,此为虚证的 “不荣则痛” 。癌性疼痛在 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病机性质也有所差异,但多 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
1. 4 治则治法之差异
苗医学对疾病的治疗以 “冷病热治、热病冷 治”为主,公龟疼痛以祛毒止痛、补气行血为治 法。苗医学认为 ,“毒”是公龟疼痛的总病因,应 首当驱 “毒” 。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程度、不同部 位的 “毒” ,可选用不同的治毒法,如攻毒法、拔 毒法、排毒法、克毒法等 [6 ] ,临证时根据公龟疼 痛的不同症状采用散结、渗湿、消肿等对症治疗。 中医学治疗疾病以 “补、通”二义为主,治法分 虚实,实痛证采用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虚痛证则 用补益气血、温阳止痛,根据临证病症的不同加以 合适的治法。关于标本方面,通常急则治其标,解 除患者疼痛; 缓则治其本,提高人体的正气与肿瘤 抗争。
2 苗医与中医治疗癌性疼痛的差异
2. 1 内治技法之差异
癌性疼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苗医与中 医对癌性疼痛辨证分型尚无统一的标准,不同学派 的医家对分型治法也略有不同。苗医对于公龟疼痛 的治疗以驱 “毒”为主,以毒攻毒药物使用较多, 但本着 “能量第一论”的观点,严禁不顾人体惠 气的强弱一味地杀死癌细胞,损伤机体免疫功能。 苗医立方简单,多用鲜药,针对性强,多为单方, 治疗公龟疼痛的药物有雷公藤、四脚蛇、壁虎、九 牛屎虫、蚂蛾、飞鼠屎、磨香等。如雷公藤具有解 毒止痛、祛湿通络之效,研究发现,雷公藤提取物 雷公藤红素是一种纯天然的抗癌植物,有望成为继 紫杉醇之后又一高效低毒的抗癌植物药 [7 ] 。苗医 组方以经验为主,配组灵活。彭涛等 [8 ] 通过对止 痛微丸的研究发现,止痛微丸对部分晚期肿瘤疼痛 患者具有确切的疗效。中医对癌性疼痛的治疗以辨 证论治为主,主张 “量体裁衣” ,如梁启军等 [9 ] 通 过总结熊墨年治疗恶性肿瘤的癌性疼痛经验,将癌 性疼痛分为热毒郁结型、痰浊瘀阻型、寒湿凝滞 型、气滞血瘀型、正虚型进行分证论治。车勇 等 [10 ] 收集 100 例癌性疼痛患者,对各类中医证候 进行提取,结果提示,中医证型主要分为气血亏 虚、肺气亏虚、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脾肾亏虚、 阴虚内热。
2. 2 外治技法之差异
苗医学与中医学同根同源,均认为 “外治之 药亦内治之药” ,所以内服药物与外用药物差异不 大,外用药亦是肿瘤晚期不能口服药物患者的首 选。苗医外治尤为丰富,苗医学认为,以毒攻毒能 起到疗顽疾、起沉疴之效。如蛤蟆拔毒法,将活体 的蛤蟆剖开,去除内脏将其敷于患处,以达吸拔毒 素的作用。蛤蟆又名蟾蜍,具有攻毒、活血、行气 之功,其精血在干涸过程中可拔除体内的毒素,在 攻毒、拔毒的同时还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之效。现有 研究表明,蟾蛛全身皆可入药,能够有效地抑制癌 细胞的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及增强机体免疫力 等 [11 ] 。此外,外敷疗法、刮痧疗法等只要选择合 理、操作恰当,治疗癌性疼痛均有一定的疗效。中 医外治法是经腧穴、孔窍、皮肤等部位给药,通过 局部皮肤或经穴的吸收使药达病所,避免药物对消 化道的刺激,提高了药物起效的速度。正如 《医 学源流论·薄贴论》所云 : “若其病既有定所,在 于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之者,用膏贴之,闭塞 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较之服药有力” 。 中药止痛剂有不同的剂型,可满足患者不同的需 求,主要有膏剂、贴剂、熏洗剂、滴鼻剂、巴布剂 和注射针剂等,还可配以适当的中医手法加强疗 效。临床观察发现,益肾骨康膏 [12 ] 、中药五生酊 等外涂 [13 ] 均具有较好的止痛疗效。
2. 3 针类疗法之差异 [14 ]
苗医与中医针刺有许多相通之处,但苗医又有 区别于中医之处。苗医理论以 “毒”学说为指导, 以 “透”为要,认为 “有毒于里,必发于表” ,重 在由内至外,以将 “毒”透出体外为要。如弩药 针疗法,弩药原为剧毒药物,苗医将其用于治疗疾 病,为了缓和毒性,加入蜂蜜、糖等,先将针具涂 抹上弩药再刺于患处,也可先拔罐吸出 “毒”后 再涂以弩药,此法具有攻毒、拔毒、排毒之功,现 代药效学实验证明,弩药针与弩药均有显著的镇 痛、抗炎、抑制致炎性因子表达等作用 [15 ] 。此外, 硫磺针、针挑疗法等只要合理使用,也具有一定的 疗效。针刺疗法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以 “通”为主,正如 《灵枢·经别》所言 : “经脉者,人之所 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 中医学注重内在协调,以求阴阳平衡,通常根据肿 瘤原发病变和疼痛部位配合相应的配穴、背俞穴及 阿是穴治疗,临床常用内关、合谷、足三里、膻中 等穴止痛,用之有立竿见影之效,同时还能增强机 体免疫力,对肿瘤的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6 ] 。
2. 4 心理疗法之差异
疼痛与情绪是互为影响的。苗医心理疗法属于 奇治法范畴,覆盖着神秘的面纱,正如 《黔书》 所言 : “苗人……病不服药,惟祷于鬼,谓巫为鬼 师” 。奇治法是 “巫医一家,神药两解”巫医文化 形态下的产物,其实质是药物治疗和巫术 ( 心理) 治疗的结合,有一定的心理治疗和 “安慰剂效 应” ,主要包括化水术、禁咒术、催眠术、滚蛋法 等 [15 ] ,在一定的条件下确有良效,是苗族巫医结 合的具体体现。中医将癌性疼痛所产生的相关抑郁 ( 排除精神病性抑郁) 归于 “郁证”范畴,以理气 解郁、怡情易性为治则,再根据不同的证型辨证施 治。癌性疼痛不仅能引起机体某些部位生理病理反 应,还能引发心理抑郁、焦虑、烦躁、失眠等困 扰,这些心理困扰又会加重或放大患者对癌性疼痛 的感知,并能加快肿瘤的恶化、转移、复发等 [17 ] 。 研究表明,中医情志疗法能改善肿瘤患者的负面心 理情绪,提高 “三阶梯止痛”的疗效 [18 ] 。
3 结语与展望
苗医学与中医学都是我国传统民族医学的瑰 宝,是今后个体化、多途径、全方位干预癌性疼痛 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苗医、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与苗族、汉族的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生活习惯、 思想观念等密切相关。总的来说,中医理论体系更 加完整、博大、深厚、细腻,但是苗医理论体系也 更为灵活、简练、实用,对疾病的认识有许多独到 之处。在理论指导方面,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对癌 性疼痛的认识虽有细节上的差异,但两者所反映的 本质都是一致的,都是对癌性疼痛的病因病机、病 理性质、治则治法的高度概括,从不同维度、不同 层次上反映了疾病的症状、体征,均以解决患者的 疾苦为目的。在临床治疗上,中医理论研究更加丰 富,临床使用更为广泛,苗医理论相关研究相对欠 缺,但其疗效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认为,苗医学 与中医学应在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与 时俱进,与现代医学结合,为更多的癌性疼痛患者 服务。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税会利 杨柱 崔瑾 龙奉玺 夏景富 张震 邓茜 刘欣欣 唐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