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念话肿瘤 让人活得久更活得好

浏览 9

作为众病之王的癌症,如同对人类的原罪,带给了人们足够的伤痛。19世纪40年代的人们面对癌症完全无力招架,无助的人们纪录道:最有名气的医生被请来,他们来到,收了费,却回答说:“这种病无药可救”。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肿瘤越长越大,而病人越来越小。 虽然道路荆棘,但是人们攻克肿瘤的信念从未被扑灭,肿瘤学家们前仆后继,走过弯路,犯过错误,但随着历史的巨轮碾过,人们在与肿瘤的战争中依然战绩斐然:基于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年起把癌症明确定义为一种慢性病。所谓慢性病,就是病理变化缓慢、病程长、短期内不能治愈或终身不能治愈的疾病,换句话说,人们现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般来对待癌症。 美国肿瘤学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癌症患者治疗后的5年存活率平均已达65%以上,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省市,癌症患者治疗后的5年存活率也达到35%以上。这意味着更多的癌症病人面临的是一场旷日持久、此消彼长的拉锯战,而且极有可能将多学科的多种治疗手段统统用上,通常是一个治疗方案失败了,再换另外一个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判断某个方案对肿瘤的治疗是否有效呢,肿瘤科医生又是根据什么更换治疗方案呢?以下这三点事实你不得不知。 一、 并非肿瘤标志物越高,病情越重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是指肿瘤细胞产生和释放的某种物质,常以抗原、酶、激素等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患者体液中。临床上可通过生化或免疫检测手段检测这些特异性物质而诊断相关的肿瘤。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肝癌的甲胎蛋白(AFP)、大肠癌的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癌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等。 很多病人刚发现罹患肿瘤时,被肿瘤标志物异常增高的数值吓得晕头转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肿瘤的生物学异质性,肿瘤标志物升高的程度千差万别,不同肿瘤标志物的高低并不直接代表肿瘤的大小,更不能表明分期的早晚。举个例子,在临床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肝癌病人中,有的人AFP可以高达几万甚至十几万,但是病灶却局限在肝脏的一侧;而有的人AFP在正常范围内的,病灶却已经发生肝内或肺的转移。对于前者,肿瘤标志物AFP虽然高,但是却可以应用介入、消融等局部治疗手段取得满意疗效,其预后往往比后者要好。推而广之,其余病种如肺癌、乳腺癌等亦然。 那么,肿瘤标志物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什么呢?对于已经确诊的癌症患者,我们通常关注的是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数值的变化,即升降的趋势。通常,经治疗后肿瘤标志物下降,往往说明治疗起效,反之则效果欠佳,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中,肝癌病人经过介入治疗后AFP下降明显,那么大致判断治疗起效是没问题的,其余病种亦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事无绝对,肿瘤标志物的升降只能作为疗效的大致参考指标,并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有些病人治疗后肿瘤标志物升高了,但是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却发现病灶并没有明显增大或者扩散,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可能是肿瘤活性增强了,也可能是肿瘤被杀灭释放抗原导致,这个时候需要及时咨询有经验的肿瘤科医生,从而判断疗效,不可单凭标志物一事而轻易定论。 二、 影像学检查,判断疗效的主要手段 生活中,人们喜欢在各种纪念日拍照留念,纪录生活忆苦思甜。肿瘤是动态演变的,我们也需要经常帮它“拍照留念”,通过对它生长轨迹的观察和纪录来掌握它的动向。影像学检查如CT、MR等就是这样的“相机”,可以通过层层解剖,把原本深藏在身体内部的病灶以细致、直观、可视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它的大小、侵犯程度、位置与毗邻关系一目了然。 在医学上,肿瘤的体积大小、侵犯的程度往往直接决定了分期的早晚和预后的好坏,通常情况下,肿瘤越大,侵犯越广的病人分期越晚,预后越差。基于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中提出,所有目标病灶消失为完全缓解(CR,Complete Response),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为部分缓解 (PR,Partial Response),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为疾病进展(PD, Progressive Disease),疗效介于PR与PD之间的,则为疾病稳定(SD, Stable Disease)。对于疗效判定为CR、PR和SD者,我们认为治疗方案有效,而对于判定为PD者,则代表治疗失效了。 抛开繁杂的专业术语,我们也可以大致这么理解:通过CT或者MR等影像学检查,准确测得肿瘤大小并与治疗前相比,如果肿瘤缩小了或者维持不变,提示治疗有效,可以继续现行治疗方案,而如果肿瘤长大了或者肿瘤更多了,则意味着需要更换治疗方案了。 三、 中医理念,让人活得久,更活得好 肿瘤病人的诉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活得久一点跟活得好一点。如果片面追求肿瘤缩小,往往会导致过度治疗,甚至瘤消人殁,很显然是与治疗初衷相悖的。中医学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反应,中医治癌正是基于这样的整体观念,通过辨证论治调节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从而产生治疗效果,即治病留人,带瘤生存的治疗理念。 林丽珠教授致力于中医药抗癌研究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她指出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中有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稳定瘤体、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存率等方面的疗效优势。因此,林丽珠教授提出:不能只以肿瘤大小论成败,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存期的延长也是疗效评价的重要环节。生活质量强调病人的主观感受,可从临床症状和体力状况两方面的变化来考量,越回归正常生活,生活质量越高;而生存期的延长,意味着更多的与亲友相伴时光,以及接受新涌现治疗方案的机会,更是肿瘤治疗的重中之重。 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林丽珠教授强调在肿瘤上应该动用一切可用之力。中西医各有所长,而中医注重生存质量,强调治病留人,带瘤生存的理念是肿瘤病人治疗理念的核心所在,应以中医之道指导西医之术,为肿瘤患者谋求最大利益。 专家简介 林丽珠,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兼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长期致力于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