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病下取(脏病治腑)?上病下取的临床应用配方

浏览 7

上病下取的选药配方,是用泻火通腑之药,以治疗上部诸病,尤其是实火所致的头痛目赤,头面焮红肿痛,口舌肿痛,咽喉肿痛,眩晕耳鸣喘咳气急等而伴有大便秘结,或小便短赤等症者。如面赤、口渴欲饮,或口臭唇疮,伴有大便干燥,或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者,可以大黄配牛乳、梨汁、姜汁、童便和丸服,取大黄攻下泻热,牛乳、梨汁、姜汁、童便润肠,散热,引热下行。这里主用大黄攻下泻火,即是上病下取,脏病治腑的配药方法,因大黄通便泻火,釜底抽薪,在上的火热自然下行,则面赤口渴,口臭唇疮这些上部脏病自然得除。代表方如《邵氏经验良方》青麟丸。

又如肝经郁火,症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治疗以龙胆草、山栀子泻肝火;配羌活、防风、当归、川芎疏散肝经郁火;再配大黄通大肠之腑而泻热,引火下行。方如泻青丸。

又如邪火内炽,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或胸痞烦热;或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治疗以泻火解毒,燥湿的黄、黄连,配以大黄通腑泻火,以泻代清。方如泻心汤。

又如痰火上扰,肺气被,症见喘咳痰壅、面赤口渴、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者,常用大黄、黄芩、礞石泻火坠痰,方如礞石滚痰丸。

又如风热疫毒壅于头面、肺胃、肌表而见头、目热肿痛,目闭不开,恶寒发热,咽喉不利,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者,常用疏风散邪、清解疫毒之品,配大黄泻下实热,则肿痛自消。方如普济消毒饮,方后云:“亦有加大黄治便秘者。”

上病下取(脏病治腑)的配药方法,实质上是清法与下法的结合运用,在选药方面,多半选用苦寒直折的药物,下法亦非专于下实,且有泻、引热下行之意。因苦寒败胃伤阳,故此法只宜于阳盛火旺之体而腑实者,对阳弱火衰,脾胃虚寒者不能使用此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