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禁忌及注意事项、适应人群

浏览 7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功用】温阳解表。

【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

【方解】本方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散寒之补散兼施剂仲圣用于治疗发热而又脉沉的感寒证,以附子扶阳,细辛通阳,麻黄解表。少阴病为阳气虚寒证,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反发热,是兼有表证,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

【注意事项】

1.古代医家临证经验

天津李某,32岁,于夏季得伤寒证。午间恣食瓜果,因夜间失眠,遂食余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时复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又复隐隐作痛。迨愚至为诊视时,其寒战腹疼益甚,其脉六部皆微细欲无,知其已成直中少阴之伤寒也。按直中少阴伤寒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因在梦遗之后,腹中作疼,则寒凉之内侵者益深入也,是宜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再加温暖补益之品。处方:麻黄(二钱),乌附子(三钱),细辛(一钱),熟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五钱),净萸肉(五钱),干姜(三钱),公丁香(十粒)。煎汤一大盅,温服,温覆取汗,勿令过度。将药服后,过一点钟,周身微汗,寒战与腹疼皆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伤寒内科论》说:“此表里兼证,其辨执太阳而失少阴,以麻黄汤汗之,可致‘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晌动,振振欲瓣地者”等变证,其补救宜真武汤为妥。”

2.禁忌证

本方证虽属阳虚外感,但阳虚的程度并不太重,故可用助阳解表之法。若少阴阳气衰微,已见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证,当急投四逆辈回阳救逆若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应加留意。太阳中风证与少阴阳虚证相兼者。

3.剂型

汤剂。

4.评述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由太阳传少阴也,为其病传少阴是以脉沉,为其自太阳传少阴是以太阳有响应之力而发热(《医学衷中参西录》)。本方乃“温经散寒之神剂”(《伤寒溯源集》),不仅仅局限于伤寒之太少两感证,且可广泛应用于阳虚感寒之阳痿、遗精、不射精、睾丸冷痛、缩阳、精浊、癃闭等男科诸症。

盖此类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淫欲不节,房劳伤肾,阳气亏虚,而见头昏乏力、无汗恶寒,精神委顿、性欲减退、腰膝酸冷、睾丸冷痛等症状,究其本质,肾阳亏损乃是主要病机。临证多见舌淡或偏黯,苔薄白或白滑,脉沉细,或沉弱,或沉迟。如寒邪偏痛者,细辛可加量;如阳虚偏重者,附子可重用。

【方证要点】

1.太阳少阴两感证:以恶寒无汗,头痛连脑,咳嗽重,脉沉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手足冷时欲寐,恶寒甚,胸满,喘咳,咳痰,头疼身痛,脉沉或沉细。

2.常用于虚人或老人之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三叉神经痛、上颚窦炎、风冷头痛、头冷、足冷、寒痰等属于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太阳少阴两感者。

3.体质要求:体格健壮,但有严重恶寒感和极度疲劳感。面色黄暗,萎靡困倦,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恶寒,特别是背部怕冷。或头痛,或咽痛,或暴哑,或腰痛,或牙痛,或咳喘,口不渴,痰液清稀。

舌淡,苔水滑或白厚,脉沉迟。

【类似方证鉴别】

1.麻黄细辛附子汤与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麻黄细辛附子汤证表实里虚,故而无汗;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俱虚,故而自汗。

2.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附子汤:都可以治疗身痛、恶寒、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发热而绝无水湿之症。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医案举例】

1.感冒案(唐医易医案)

林某,女,1968年11月11日生。2010年10月8日就诊,主诉:

外感3天,初起时打喷嚏流鼻涕,口苦口干,咳嗽,有痰色黄。大便正常,小便频短少。舌色正常,有齿痕,苔白厚腻。右脉沉紧,左脉沉细紧,至数平。

熟附子10 g,细辛3 g,白术10 g,炙甘草3 g,3剂。

前药后感冒及其他症状痊愈。

2.腰腿冷痛案(唐医易医案)

患者梁氏,女,80岁。2008年4月24日,因腰腿冷痛来诊。主诉:7天前觉颈项、腰腿疼痛,尤其是腰特别痛。至今疲惫之极,虽穿厚衣三件仍不御寒,晚上睡觉盖厚被仍冷得难受。视其形寒,断续咳嗽,流涕。问其有否发过热?她说:我从不发烧。还反问我她腰冷痛是否因肾虚所致?我切她脉,六脉沉实而紧,一息四五至。察其舌,色淡、苔白,询其二便,答属正常。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去麻黄加味:

熟附子9 g(先煎),细辛3 g,白术12 g,炙甘草9 g,1剂。

次日其女儿来电:先生昨日所开之药神奇,我母昨日吃了1剂药,困扰近十天的感冒腰腿冷痛痊愈了,她今天精神焕发矣。

仲圣之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以治疗刚得之少阴病,症见发热脉沉之感寒证。该方为发汗解表,温经、扶阳散寒的妙方,补散兼施,以细辛、附子驱六腑之沉寒,麻黄开腠理使寒邪随汗而出,是仲圣治少阴病的代表方之一。

外感病多数人是以发热恶寒为主症。恶寒是由于风寒侵入体表,而阳气未能及时达表抗邪。而发热是阳气在抗邪,是邪正交争的表现。在临床上常见一类患者,外感寒邪后,恶寒、身痛,腰、骨节、四肢酸痛,或咳喘,流涕,脉迟缓、沉紧,唯独不见发热。究其因,此类患者是阴盛阳虚之人,每每外感多不发热,为阳虚里寒之证。仲圣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时如用解表发散之法不但无效,还会有使病邪羁留不去之患。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去麻黄,加温燥和中之品,往往应手取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