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柴胡12g黄芩9g人参6g半夏9g炙甘草6g生姜片9g大枣5枚枳实6g芍药6g。
【组方依据】起居不慎,外邪侵袭,邪留不去客于少阳。少阳为三阳之枢,位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可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少阳经布胸胁,邪踞少阳,经气郁遏不畅,则见胸胁苦满;木不疏土,胆热犯胃,失其和降,则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胆热循经上炎,故见口苦、咽干、目眩。若素体脾虚,或邪郁日久,致脾气亏虚,或肝气不舒,克伐脾土,致脾气不足,外邪久稽乘虚传入少阴。脾主四肢肌肉,外邪居于少阴而抑遏阳气不得至于四肢,故见四逆。此为传经热邪陷里,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末使然,所见手足厥冷,亦较轻微,其冷不过肘膝,又名阳厥。
后世也有认为此四肢厥冷因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气内郁,不能敷布四肢所致。因肝气郁结,而肝脾不和,则脘腹胀痛,或两胁作痛,纳减食少,大便不实。二方合用,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作用,从而使邪郁得解,肝郁得舒,脾气健旺,四逆自除。
【方药分析】方中柴胡透解少阳之邪,疏畅气机之郁滞,疏邪透表,使枢机运转而透邪升阳以舒郁;黄芩苦寒,善清少阳之郁热,与柴胡合用一散一清,以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理脾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健脾,中焦健运,则清阳可实四肢,甘草还可以调和诸药;枳实下气破结,芍药益阴养血,柴胡可疏肝理脾。诸药合用共成透邪升阳,疏肝理脾,健脾补中,益阴养血之作用。
【用方指征】临床上以手足厥冷,或胸胁脘腹胀痛,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胁苦满,或小便不利,或泄利下重,舌质淡或舌红苔薄白,脉弦为使用本方指征。
【临床应用】
1.胆汁反流性胃炎
临床上以胃脘灼热疼痛,或泛酸嗳气,烧心嘈杂,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加重,伴恶心呕吐酸苦水,纳差口苦,心烦不安,红芬薄白,脉弦为使用本方指征。
2.慢性胰腺炎
临床上以脘腹疼痛,胀满不舒,痛引少腹,纳差呃逆,或有恶心呕吐,发热恶寒,腹泻黄疸,舌淡苔白或舌边尖红,脉滑数为投药指征。
3.胆囊炎、胆石症
两侧胁肋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或疼痛固定不移,甚则连及胸肩背部,情志激惹则痛剧,伴胸闷,善太息而嗳气稍舒,伴纳呆腹胀,大便不实,心烦口干,舌红薄白,脉弦者可以本方治疗。
4.原发性痛经
临床上以经前下腹部胀痛或隐痛不适,痛而喜温,伴月经不调,四肢欠温,纳差乏力,心烦易怒,大便不调,经来色暗有块,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滑者作为投用本方指征。
5.慢性肝炎
临床表现为腹胀胁肋隐痛不适,脘痞满,嗳气稍舒,纳差食少,大便不实,面色晦暗无华,或有低热乏力,口苦心烦,舌淡暗,苔薄白,脉弦者以本方治疗6.急性肾炎头面眼睑,四肢浮肿,来势较急多有发热畏寒,腰部酸痛,小便不利,纳差呕恶,口苦心烦,身倦头痛,病前常有感冒、咽痛病史舌淡苔白腻,脉浮紧者可用本方。
7.月经不调
临床上以经期或前或后,或先后无定期,经来色暗有块,量或多或少,伴胸胁胀满,情绪易波动,心烦不安,食欲不振,舌暗苔白,脉弦细作为投药指征。
8.慢性结肠炎、肠激惹综合征
以腹胀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情志不畅症状加重,伴胸闷心烦,纳食减少,四肢欠温,口干肢倦,舌淡苔白脉弦细为使用本方指征。
【临床报道】范道长等以本方加减治疗胃下垂0例。以柴胡、黄芩、半夏、枳实、白芍、生麦芽各10g,党参鸡内金各12g.大枣10枚,生姜少许为基本方,并随症加减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60例病人治疗1个疗程痊愈29例,显效22例,有效9例。60例患者随访到40例,随访时间半年至两年,其中痊愈20例,显效16例有效4例。郭润田以本方加减治疗十二指肠壅积综合征1例,方用柴胡12g,半夏10g,芩10g,党参15g,芍药9g,炙甘草10g大枣12枚,生姜6g,枳壳10g,郁金10g。服药3剂后诸症好转、后以上方加茯苓15g,苏梗10g,服药7剂而愈。随访年余,诸症未发。刘渡舟3以本方治疗1例32岁阳痿患者,久服壮阳药无效,查见两目炯炯有神,体质壮实,脉弦有力舌苔白滑略厚伴胸胁苦满,证属肝胆气郁,抑而不伸,阳气受阻,应以疏达为治,以本方治疗3剂而愈。又以本方治一32岁女性性冷淡患者,伴胸胁胀满,时发太息,呕吐酸苦,经期前后不定,小腹痛,脉沉弦、舌苔白,视其表情默默,神情抑郁、知肝郁为患,肝肾同源,其气相通,郁则肾气结,故机能不用,当开郁疏肝以通肾气,以本方加菖蒲、郁金78剂而愈。
【临床体会】本合方在临床上应用颇为广泛治疗慢性胃炎时,若胃痛反酸者,可合左金丸制酸止痛;食积腹痛,加山楂、谷麦芽、鸡内金以消食导滞;挟血瘀者,加丹参蒲黄、五灵脂以祛瘀止痛;出现黄疸者,加茵陈、郁金、虎杖以清热利湿退黄脾胃虚寒明显者可去黄芩,加黄芪、桂枝,并加大生姜用量;大便溏薄加茯苓、白术;胃阴不足者加石斛、麦冬、天花粉治疗胁痛时,若肝郁血虚、月经不调者,可去枳实,加当归、川芎、白术、茯苓以健脾养血;治疗痛经可加当归、乌药、香附、延胡索等以养血活血,理气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