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杏仁15g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仁18g半夏10g枳实6g柴胡6g芍9g炙甘草6g。
【组方依据】湿邪的形成,不外乎外感和内伤。外感发病每与脾虚湿停有关,脾虚形成亦可因湿引起。若素性抑郁,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伐脾土,致脾气亏虚,运化失健,水湿内生,复因感受暑湿之邪,内外相引而发病。湿郁于表,则有身重疼痛,头痛恶寒;湿阻气机,则胸闷不饥,舌苔厚腻;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湿为阴邪,阻遏阳气,则阳气不达四末,亦可见四肢欠温之症。此时当疏肝理脾,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使肝脾调和,气机通畅,湿热得去,诸症可除。
【方药分析】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可去;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而健脾;柴胡疏肝解郁,透邪升阳;枳实、厚朴行气破结除满;白芍合柴胡疏肝理脾;半夏除湿和胃消痞;滑石、通草、竹叶淡渗利湿清热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全方合用,宣上畅中渗下疏肝理脾,共成宣畅气机,疏肝理脾,清利湿热,透邪解郁之功。
【用方指征】临床上以头痛、恶寒,身重肢倦,面色淡黄,腹痛下利,胸闷胁胀,食欲不振,午后身热,或咳或悸,舌淡苔腻,脉弦细或濡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临床应用】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对确诊为肝炎的患者如伴有身热不扬,口于口苦,不欲饮水,食少神疲,身困肢倦,腹痛胁胀,大便稀溏,或有黄疸舌淡或舌红苔厚腻,脉弦细者可使用本方。
2.急、慢性胆囊炎
临证时以右胁部胀满疼痛为主,可走窜不定,或痛处固定不移,疼痛因情志而增减,或食油腻而发作。伴胸闷食少,呕恶身倦,大便不实,口苦而黏,或有发热恶寒,舌质淡暗,苔白腻或黄厚腻,脉弦细者作为用药指征。
3.胃脘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以胃脘部胀痛为主症,伴胃纳呆滞,大便溏薄,四肢欠温,身困肢倦,或有泛酸口苦,遇情志不畅则症状可加重。舌质淡苔厚腻,脉弦细为使用本方指征。
4.慢性结肠炎
临床上以腹部胀痛或隐痛不休,大便稀溏或腹泻水样便,饮食减少,四肢困重,面色萎黄,口苦痞满,食生冷油腻或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舌质淡苔腻,脉弦细为用药指征。
5.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上以腹痛肠鸣,大便稀溏或腹泻水样便,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腹胀食少,四肢困倦,胸胁胀满,症状可因情绪、饮食或天气等因素诱发或加重,舌质淡苔腻,脉弦细或濡者可使用本方。
6.泌尿系结石
临床上以腰痛不适,或腰部酸胀甚则绞痛发作,小便赤涩不爽为主要表现,伴纳少神疲,身困肢倦,大便干结或稀溏,腹胀痞满,舌淡暗苔腻,脉弦细者可使用本方。
7.腹部手术后发热
见于腹部手术之后,虽经抗生素治疗,但仍有发热腹痛,伴腹胀痞满,食少神疲,周身重困,大便不调,口苦乏味,胸胁不适,舌淡或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者可以本方治疗。
【临床报道】
黄芝华治疗一例脐周疼痛。患者32岁男性,因脐周疼痛曾按肠蛔虫肌注阿托品,口服普鲁本辛、左旋咪唑治疗无效。诊见脐周疼痛,阵发性加剧难忍,大便有不爽,尿短赤,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数。查腹部平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证属湿热困脾,气机失调。治以清利湿热、行气缓急。药用杏仁9 g,白豆蔻仁6 g,薏苡仁20 g,川朴5 g,半夏9 g,竹叶5 g,柴胡9 g,白芍9 g,木香3 g。服药1剂服痛缓解。陈治水[2?以本方加减治疗1例胆囊炎。患者42岁男性,右肋部胀痛1年余,按之痛重,伴胸闷脘痞,食少纳差,厌油恶心,肝功能正常, B 超示慢性胆囊炎。舌质略红,苔腻微黄,脉弦。证属湿热中阻,肝气郁滞,治以清宣化湿,疏肝理气。药用杏仁、白豆蔻仁(后下)、薏仁、川朴、柴胡、白芍、枳壳各15 g,滑石30 g(包煎),炙半夏10 g,通草、甘草各5 g。煎服药6剂胁痛胸闷减轻,纳食增加,腻苔减少。前方加茯苓、陈皮各15 g,继服3周而诸症消失,“ B 超”复查胆囊未见异常。雷新源以本方加减治疗1例剖宫产后感染患者。患者26岁女性,足月临产,入院第5天滞产行剖腹产手术,术后第2天发热,体温38~39℃,曾用多种抗生素、激素治疗体温一直持续不降。血白细胞18400/ mm3次方,中性分类80%,淋巴20%,宫腔分泌物培养出大肠杆菌,尿及血细菌培养阴性。证见日晡潮热,烦渴不饮,纳谷不香,困倦喜卧,胸闷尿少,脉弦,舌红苔白腻厚。证属湿热留恋中焦,气机阻滞,治以化湿清热、疏利气机。药用杏仁、藿香、半夏、厚朴、枳实、赤小豆各10 g,葛根、柴胡、苡仁各30 g,竹茹9 g。服3剂药体温即降至正常。
【临床体会】本合方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中阻,三焦气机不利之证。治疗胆囊炎时,如有畏寒,口苦者加黄芩、龙胆草;胁痛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腹胀、呕吐者加藿香、佩兰;黄疸者加茵陈、虎杖;厌油腻者加山楂、麦芽、神曲;大便不实者可加白术、薏苡仁等提高疗效。对泌尿系结石的治疗,可适当加用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乌药、琥珀等加强排石通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