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穗)合蔓荆子药对配伍的作用与功效_白术和决明子同服

浏览 6

荆芥与蔓荆子均属于解表药,荆芥为辛温解表药,蔓荆子为辛凉解表药。

荆芥为辛温解表药中比较平和的药物,在具体应用中,不管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都会用到荆芥。例如以荆芥为名的荆防败毒散,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代表方剂;而治疗风热感冒的银翘散中也有荆芥。荆芥的另一个作用是清利头目,头痛、头昏都会用到荆芥。它还有一个作用是祛风止痒,例如治疗荨麻疹,会用到荆芥。到了夏秋季,在中原地区,喝啤酒的时候,常常会吃到新鲜的荆芥,既开胃爽口,又可以祛除风热。我在这里所要谈的是荆芥穗的作用,它可以清利头目,治疗“血晕”。所谓“血晕”,即肾水不足,或肝血亏虚,或脾不统血,均可导致脑失所养,发为眩晕。其特点为:不时眩晕,俯仰之间,或坐卧之后,操劳过度,均易触发。最为典型的“血晕”,要属产后眩晕,由于产后血亏,不能补身养脑,所以易患“血晕”,前人就用荆芥穗一味,为末,用黄酒调服,服之立效。

杂病之“血晕”,在补益肝肾或健脾统血的基本方上,加上一味荆芥穗,其疗效会更好。

蔓荆子为辛凉解表药,它的特点是在疏散风热的同时,兼有止痛作用。其实它在疏散风热药中,并不起主要作用,而它清利头目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不管是风热头痛还是风寒头痛,或者肝阳上亢之头痛,均可以用到它。正如李时珍所说:“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陈士铎说:“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

当代名医施今墨则说:“本品轻浮升散,直奔头面,既能疏散风热、祛风止痛、通利九窍,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上犯清窍以致偏、正头痛、目赤肿痛、流泪怕光、牙痛、耳鸣等,又能搜风除湿,以治风湿痹痛、肢体痉挛等症。”由此可知,蔓荆子是治疗头面诸疾的首选药物,而不是可用可不用的。

功效:清利头目。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流泪畏光,皮肤瘙痒,产后“血晕”等。

用量:蔓荆子10~15克,荆芥穗10~15克。

体会:近年来,我喜用蔓荆子合荆芥穗治疗头痛、头晕诸疾,特别是年轻人的头痛、头晕症,多数为神经性头痛,或神经衰弱,或亚健康状态,与脑血管病无大关联。如果是外感余热不尽,遗患头痛者,常用桑菊饮加上蔓荆子与荆芥穗;如果是经期头痛者,常用小柴胡汤加上蔓荆子与荆芥穗;如果是肾虚头晕者,则用杞菊地黄汤加上蔓荆子与荆芥穗。

为什么会对这两味药感兴趣呢?这主要是从书刊上得到的启发。我经常翻阅《黄河医话》《长江医话》这类书籍,从中得到许多名医的宝贵经验,使我少走许多弯路。《黄河医话》有一篇文章,说的是开封名医连介一先生应用荆芥穗的经验,连先生认为荆芥穗“发散而不伤气,入血而不伤阴”。新中国成立前,他曾治疗一例产后发热案,教会医院的外国医生用大量退热药,并敷冰袋,其热反增,以致壮热,神志不清。邀连先生诊治,连先生以血虚表实证治疗,遂取荆芥穗9克,红糖30克,嘱咐以荆芥穗煎汤冲化红糖,趁热顿服。约一时许,汗出热退,身凉神安,令外国医生既惊叹,又不得其解。连介一先生说:“荆芥穗虽平庸之味,但发散适中,祛瘀化滞,去腐生新,甘温益气,补血散寒,二药谐和,一表一里,气阴复而寒邪却,经脉畅而郁热解,故而药到病除。”

《中医杂志》(2000年第12期)有一篇文章,介绍名医李浩儒先生的经验,李先生认为:蔓荆子,蔓走经,荆主风,子下沉,是专门走经络祛风止痛的药物。

他治疗头痛、眩晕,无论虚证、实证,都用蔓荆子,用量达40克、50克。他曾用以蔓荆子为主药的经验方,治疗60例神经根性颈椎病眩晕,收到满意效果。方中蔓荆子要打碎或研碎用,生用或微炒亦可。据《珍珠囊》记载,蔓荆子“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王海藏云其“搜肝风”,《千金要方》有蔓荆子浸酒服,治疗头风的验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蔓荆子所含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及维生素 A 类物质,具有镇静、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肌肉神经痛等。

当然还要依据经络部位的不同及病因的差异,选用针对病因与病机性质的方药,也不可忘记引经药的选用。总之,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对于头目疾患,加上这一对药,就会使头目清醒,精神爽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