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2.晋唐时期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的角法易造成事故这一问题,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这显然是有道理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书中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的适应症。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且易得,大大有利于这一疗法的普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P55.清代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其次是拔罐方法也有了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此类拔罐法即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的方法,转而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恰如《本草纲目拾遗》所云:“拔罐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综上所述。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P8
图书拔罐排毒/时尚街在线购买
浏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