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的消化系统疾病;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损伤的一种指标,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上皮变化,在胃癌的形成方面,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李佃贵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浊毒之邪壅滞中焦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胃黏膜多步骤癌变的主要环节。笔者有幸侍诊李佃贵教授,对李佃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用药特点有所感悟。 喜运脾醒脾,不喜补脾 中医学中,脾不仅具有承载、受物的功能,还具有化物、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故说其既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运。李佃贵教授认为“脾少真虚,多为湿困”,故临床上不喜用人参、党参等纯滋补之品,恐滋腻碍脾、中焦壅滞胀满,反助病邪。而喜用健脾运脾之药,最喜白术、苍术合用,正如张志聪《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喜欢砂仁、紫豆蔻合用,芳香醒脾:砂仁辛温,归脾、胃经,专主中焦;紫豆蔻味辛,性温,芳香气清,入肺、脾、胃经,偏行上、中二焦之气滞。二药配伍,芳香化浊、宣通气机、醒脾和中,可有效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且伴胃胀、胃痛、纳呆等症状。 芳香苦寒合用化浊解毒 李佃贵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浊毒既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因此化浊解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治疗的关键点。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多由脾胃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聚湿生浊,迁延日久而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饮食不节(不洁),或情志不舒,皆可导致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日久则生浊邪,叶天士谓“湿久浊凝”,浊邪日久不解而生浊毒,浊毒不唯伤胃阴,更阻胃络,导致胃体失于濡养,胃腺萎缩,并在此基础上变生恶病。 李佃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最显著的特点即是芳香与苦寒之药合用。芳香以化浊,苦寒以解毒。芳香之药如藿香、佩兰等,二药相伍,香而不烈、温而不燥,醒脾快胃,可谓极品。苦寒之药,李佃贵教授最喜用茵陈、黄连相伍,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泄火解毒,长于清胃肠之湿热。茵陈苦辛,微寒,入脾、胃、肝、胆经,临床多用于利胆退黄。李佃贵教授临床多以茵陈黄连相须而用,二者同归胃经,临床经验证明,茵陈黄连合用,对脾胃湿热、浊毒内蕴者,疗效确切,且比较安全。 善用行气理气之药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究其根本,多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司,痰湿浊毒瘀血蕴结于内,胃失所养而致,所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治疗,离不开行气药的运用。行气之药,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辛能行散,苦能疏泄,香能走窜,温能通行。浊毒之邪,其性黏滞,容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因此浊毒的祛除,离不开气血运行的通畅,故行气之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治疗中意义重大,一可活血通络,使瘀血得消,二可化湿消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亦为痰湿浊毒之源,脾胃运化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运化失常,则水谷不循常道,而为痰湿浊毒,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随气而顺矣。”三可通便而泄浊解毒,李佃贵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症状归结为痛、胀、痞、嗳、烧、酸、(纳)呆、不寐、泻、秘、冷等症。不管出现上述何症,凡是舌苔黄腻,脉弦滑者,皆为浊毒内蕴,皆可用行气药,下气通便、泄浊解毒,浊毒去而症自除。 喜用对药 香附配紫苏梗,川朴配枳实,陈皮配木香,槟榔配沉香,柴胡配青皮等。 善用虫类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上皮化生为胃癌前病变,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既是胃癌前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其病理产物。对于轻度浊毒内蕴者,采用清热解毒类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叶下珠等。而重度肠上皮化生,伴见舌质暗红,苔黄腻者,多以全蝎、蜈蚣等虫类药入药。关于虫类药的抗癌作用机理,可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扶正培元固本。②活血祛瘀化痰。③入络攻坚化积。④以毒攻毒散结。 寒因寒用 寒因寒用为反治法之一,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的药物治疗真热假寒证的方法。《素问·六元纪大论》云:“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有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畏寒症状较明显,尤其是胃脘部,每每以热水袋热敷,遍用姜桂附子而不能缓解者,观其舌象,舌质多红,舌苔多黄腻,脉象多弦滑,李佃贵教授认为这是浊毒蕴于中焦,阳气不能覆布所致,所以用芳香苦寒之药化浊燥湿解毒才是治本之法。 通因通用 攻下法是“通因通用”的重要体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为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李佃贵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多为浊毒内蕴,而二便尤其是大便是浊毒重要的排出通道。所以临床上,李佃贵教授十分重视患者大便的通畅与否,大便秘结者通便,大便不成形而黏腻不爽者,也可通大便以利于浊毒的排出。而李佃贵教授对于“通因通用”的认识,并不拘泥于单纯的“下法”,凡能调达气机者皆,可为“通”。正如高士宗曰:“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刘小发 张金丽 娄莹莹)
来源:中国中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