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风伤卫者用桂枝,风伤营者用麻黄,风伤营卫者用青龙。我的理解是风寒感冒轻者用桂枝,重者用麻黄,更重者用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的组成是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4克),炙甘草二两(4克),杏仁十枚(5克),石膏鸡蛋大(12克),生姜三两(6克),大枣十枚(5枚)。如果大便不通,可加大黄6克;呕吐甚,可加半夏10克;小便不通,可加川牛膝10克,泽泻15克;烦躁甚,可加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其主要功效为解表清里,清宣肺热。用于风寒感冒之重症,如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而烦躁,脉浮而紧,舌苔白滑缺津。它的原始证候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明,此为逆也。”(《伤寒论》38条)附注证候是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形成大青龙汤证的原因是表寒不解,里热郁结,表寒里热,不得外解,故形成外寒内热证候,即是脉浮缓、身不痛、乍有轻时,只要见到“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就可用大青龙汤解之。是方为麻黄汤倍用麻黄,加石膏、姜、枣而成,为发汗之峻剂。方中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在表之风寒;石膏辛寒以清里热;且麻黄配石膏,可使在里之郁热向外透发;甘草、大枣和中,以资汗源。
外散里清,达到表里双解之功。
我在治疗风寒感冒时,对于体质强壮,高热无汗,烦躁不得汗解者,首先想到的是大青龙汤。由于风寒郁闭,内热不得外解,使得体温持续升高,出现高热无汗之重症。但在临床上所见到的大青龙汤证,多是脉浮紧,特别是高热病人,很少有脉浮缓的。据文献统计,大青龙汤的脉象,以浮、数、紧三脉出现频率较高,至于为什么《伤寒论》39条会出现浮缓脉,有待进一步研究。今举病例一则,以资佐证。
张某,男,26岁,农民,于1976年夏季就诊。
患者收麦后,用凉水洗身,当风纳凉,至夜半身寒肢冷,随之发热,并有寒战,急邀医疗队诊治。余至其家中,只见患者覆被而卧,面赤身热,心烦不宁,唇舌干燥,口渴而饮,脉浮数有力。测体温39.6℃,扪之通身干热无汗。综合脉症,此系外寒郁闭,暑热内蕴,为表寒里热实证,急以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少加生津清肺之品治之。方药:生麻黄10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芦根30克。当时到乡卫生院急取1剂,水煎2次,每次约500毫升,4小时内将两次药汁服完,服后汗续出,渐之大汗,翌日晨,体温降至38.2℃,精神稍安,但时时索饮。于上方减麻黄为5克,桂枝为5克,加麦冬30克。服用1剂,体温已至36.8℃,诸症消失。嘱多食稀粥以滋润营卫,恢复体力。
大青龙汤证多见于形体壮实之人,病在太阳经,所以寒热症状明显,但由于表寒郁闭较重,使里热难以外透,故呈现“体若炭”、无汗烦渴之症。这正如蒸馒头的蒸笼一样,要想散其里热,必须揭开锅盖,里热才能消散,这也反映正邪交争之势正炽。若是体虚之躯,寒邪可能直入三阴,而出现急性呕吐泄泻之患。
仲景为使后人明确此方奥义,特指出:“不汗出而烦躁者”,其中“不汗出”尤为重要,故治疗当以汗法为宜。《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大青龙汤乃为对证之举。有人会问,既然是无汗之感冒,用西药复方氨基比林发汗解热不可以吗?既简单,又取效快,何乐而不为呢!庶不知其副作用使人望而兴叹。而大青龙汤既有发汗解热之桂麻石膏,又有调和营卫之枣姜甘草,祛邪扶正,几无副作用。为防汗多伤阳,仲景于方后告诫:“一服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就是说发汗要适量,不可大汗不止。本例有暑热伤阴之症,故先后加入芦根、麦冬,以滋填肺胃之阴,不致汗出而致气阴两伤之虞。
有人在用大青龙汤时,随意去掉生姜与大枣,这是不正确的。大青龙汤是发汗峻剂,而方中的生姜与大枣正是调脾胃、资化源的,有了这两味,发汗就不会出现“厥逆,筋惕肉 F”,甚至亡阳之危局。这是由许多实例所证明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