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加生姜的功效与作用_竹茹配生姜喝水配伍药对功效

浏览 7

生姜竹茹


【药对功效】

生姜、竹茹为临证常用的和胃止呕、清热化痰药对。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

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的中间层。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药对来源】

生姜、竹茹伍用,见于《金匮要略》之“橘皮竹茹汤”

【配伍效用】

生姜可温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呕,为“呕家圣药”。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胃寒呕吐;形寒饮冷,寒湿伤中,脘腹冷痛;痰饮咳嗽;解鱼蟹、药毒;外用治寒湿痹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疽,冻疮等。竹茹甘寒质轻,轻可去实,寒能去热,善清胃热,除烦闷,止呕吐。两药相配为伍,寒热既济,善治寒热交结,胃气上逆之呕吐。另外,生姜归肺、脾、胃三经,可温肺散寒,化痰止咳;竹茹归肺、胃二经,可清肺热,化痰饮。两药相伍为用,一寒一温,寒热并用、相反相成、相济配合,同入肺经,亦可化痰止咳。

【临证应用】用于呕吐等症,证属湿热内阻型者(见于急慢性胃炎等)。用治湿热内阻,胃气不降之嗳气、呕吐等症,方如《金匮要略》之“橘皮竹茹汤”: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常用剂量】

生姜6~9克,竹茹6~12克。

【服用方法】

水煎分服。

【药理作用】生姜浸膏及姜辣酮与姜辣烯酮的混合物皆有拮抗硫酸铜的催吐作用;生姜粉可显著减轻电动转椅旋转试验者的呕吐症状,亦能减轻刺激前庭系统所致之眩晕和恶心症状。竹茹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该药对和胃止呕、清热化痰的功效可能与其止呕、抑菌等药理作用有关。

【临证应用】用于胸闷痰壅等症,证属湿热内阻型者(见于脑血管意外等)。

该药对可用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方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若配伍半夏、枳实、橘皮、茯苓等同用,以用治卒中后遗症等,证属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型者。

【注意事项】

生姜:凡实热证及阴虚内热者,皆禁用;凡积热患目,以及因热成痔者,皆忌用;腐烂的生姜中含有毒物质黄樟素,对肝脏有剧毒。竹茹:凡寒痰咳喘、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皆禁用;伤食呕吐者,忌用;本品寒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可能伤及脾胃阳气,引起胃脘部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本品易于霉变,若使用变质的竹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竹茹生姜

竹茹是一味很平常的药,不被人们重视。即使呃逆、呕吐症状出现时,有的人也未想到它。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进修时,聆听脾胃病专家步玉如老师的讲座,讲起他应用竹茹的经验,方才使我对竹茹有了新的认识。《金匮要略》

有治疗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的竹皮大丸,竹皮即竹茹也。《神农本草经》中,竹茹列为下品,用于治疗呕吐、寒热、吐血、崩漏等。运用竹茹娴熟的是张锡纯,他说:“竹之皮,且凉而能降,故又能清肺利痰,宣通三焦水道,下通膀胱,为通利小便之要药,与叶同功而其力尤胜于叶,又善清肠中之热,除下痢后重腹痛。

为其凉而宣通,损伤瘀血肿痛者,服之可消肿愈痛,融化瘀血。醋煮口漱,可止齿龈出血。”他还举例说明之,一例是竹茹合生地黄,治疗疔疮;一例是竹茹合生石膏、连翘,治疗轻度腑实证(见《医学衷中参西录》)。由此可知,竹茹的清胃、凉血、通利水道、解毒作用不可小觑。

生姜是一味调味品,药食两用。生姜在《神农本草经》中为中品,“久服去恶气,通神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久服生姜,可以去掉口中秽浊之气,无秽浊气干扰,浊气去掉了,精神振奋了,神明自然通畅。今人有说“早上吃生姜,胜过喝参汤;晚上吃生姜,如同服砒霜。”前句有点夸张,后句更有点离谱。生姜为辛辣之品,晚上吃了会影响睡眠,或者胃中嘈杂不适,与砒霜毫无干系。一般处方中用生姜,多是开胃、止呕、止咳、散湿,与大枣配伍,可以调和营卫,开胃进食。

功效:和胃止呕。

主治:胃气失和之呕吐、呃逆。

用量:竹茹30克,生姜10克。

体会:我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进修时,曾聆听步玉如老师的讲座,他善于治疗脾胃病,使我受益匪浅。其中用竹茹、生姜和胃降逆的经验,至今我已熟练地应用于临床。他讲到:“今之淡竹茹、青竹茹等皆是。此药清胃热、止血最好,专长清经络间散行之血,用量宜重,多可30克,唯竹茹克伐胃气,实热为宜,用时应佐生姜或干姜。”竹茹性凉,生姜性温,二味合用,一寒一温,一阴一阳,寒温互用,可以平衡中焦升降之机,以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若只用竹茹而不用生姜,则有克伐胃气之弊。所以说竹茹与生姜,是和胃降逆的好搭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