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娴桂枝加桂汤治疗​腹痛医案经验

浏览 6

腹痛

索某,男,54岁,干部。患者于1978年7月18日突感右上腹刀割样痛,渐涉及右中、下腹,且伴束带样感觉,每次发作10~40分钟。先后在石家庄3家综合医院住院,多种检查未见异常,对症治疗,病无稍减。乃于1979年2月15日转北京某医院住院。经椎管碘油造影疑“胸椎管狭窄”而行胸2~4椎板切除术。术后剧烈腹痛有增无已,且束带样感觉区扩展为胸、腹、下腹三条,并在相当于11肋间神经分布区出现明显敏感带,稍刺激即诱发腹部剧痛伴胸闷气促。乃于1979年7月25日出院回石家庄。

其后,又再次住河北某医院。先后予B族维生素、苯妥英钠、进口痛痉灵口服,利多卡因局封,地塞米松椎管内注射,仍无减轻,腹部束带样痉挛性抽痛频繁发作。遂于1980年3月25日再次赴北京,先后在首都4家大医院就诊,诊断未明,乃再次住某医院,并行胸7~11椎板减压,脊髓探查术,术后痛无稍减。

又以东莨菪碱、0.25%奴夫卡因静滴;吗啡硬膜外封闭和背部肋间神经封闭,疼痛不见好转。3条束带样抽痛区范围越来越大,且出现沿坐骨神经刀割样痛,行走困难,腹部常围着腹带及暖水袋以求稍舒,于1981年10月6日自动出院。出院诊断:颈椎病?蛛网膜炎待除外。出院后,又静滴氢化可的松10天,并服中药及针灸治疗,病情仍无缓解。4年来,曾先后服用温中健脾、行气活血、疏肝柔肝、肝肾两调、化痰通络等中药无效。

1982年5月11日由我们接诊,询知痛发时每伴气上冲感,每于针灸后针孔周围出现红肿,与《金匮要略》及《伤寒论》121条所言: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

“烧针令汗出,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相仿。查脉沉而少力,尺部尤甚,舌质淡胖嫩,苔薄白。

乃处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甘草6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6枚。服药1剂即觉腹部坠胀感减轻,原有“心里哆嗦样感觉”亦消失。连服18剂,腹坠胀感消失,疼痛减轻。

6月1日因两肋痛甚,脉沉弦,舌淡苔白,暂予柴胡疏肝散5剂,又予活血化瘀剂8剂,服药后自觉四肢窜痛,遂继服桂枝加桂汤。2剂后,见有黄苔,乃改服奔豚汤:甘李根白皮15g,葛根6g,黄芩6g,白芍10g,甘草5g,生姜9g,川芎6g,当归12g,半夏9g。服药后腹胀痛加重并牵及后背痛,又在右腰部出现一处痛点。停服奔豚汤,仍予桂枝加桂汤。并用:白芥子15g,细辛10g,延胡索10g,甘遂10g,川乌8g,麝香1g为末,黄酒调敷腰部痛点。每次敷药4~5小时,隔2日1次。经上述治疗,疾病渐人坦途,诸证基本消失,再予桂枝加桂汤5剂,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停药半年来,患者情况良好,已恢复正常工作。

按语:该患者腹痛可谓“奇”而“重”(痛甚时曾予梅花针打刺,竟因腹皮绷紧,致打刺针难于拔起)。辨证时抓住气上冲感、痛如“欲死”而予桂枝加桂汤后始见转机,坚持以该方为主治疗获满意疗效。证明仲景方运用得当,收效颇奇。也提示奔豚气病及桂枝加桂汤之作用,值得深入研究。桂枝加桂汤、奔豚汤同治奔豚气病,然寒热迥异。治疗中仅因舌见黄苔,未详细辨证而改服奔豚汤,使腹痛加重。足证二方作用之泾渭分明,亦证明“黄苔未必尽属热”。外用药取法《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意欲调气机、疏经脉,在该病治疗中似有一定作用,其应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刘亚娴,卢玉琴.河北中医杂志,1983(4):6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