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溺
某患,男,10岁,学生。于1981年9月中旬发热恶寒,咳嗽气促,曾接受抗生素、解热药及清肺丸治疗,服后热虽退,唯咳嗽不已,咳即遗溺,夜间尿床(1~3次),倦怠欲睡。继服清肺丸近1个月,咳有增无减,于11月6日来诊。患儿面色苍白,咳溺,痰稀量较多,小便频数,饮食尚可,大便正常,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右寸脉沉。此乃久咳耗伤肺气,过服苦寒,损伤脾气,肺脾虚寒,膀胱失约而致溲频遗溺,此《金匮要略》上虚不能制下之故。治宜温补脾肺,以制下元。拟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10g,炮干姜6g,茯苓4g。服药2剂,咳溺除,舌淡红苔白,脉沉弱较前有力,继用3剂而愈。
寒疝腹痛
患儿,女,5个半月。患儿于10天前因衣着单薄外出感寒,此后每日午后时有哭闹,短则2~3分钟,多则十几分钟,轻揉腹部则哭闹立止,无寒热,食乳少,大便日行3~4次。曾去就地诊治无效,遂于1983年12月21日来诊。患儿面白不泽,时而啼哭,哭闹时眉头紧皱,弯腰曲背,手足不温,每因喂乳而引发,得转矢气或大便可安。时有呕吐,汗出,腹中雷鸣,腹胀,便溏腥秽,小便清长,指纹淡红沉滞至命关,舌淡胖,苔白滑。此为脾胃虚寒,寒凝气滞之寒疝证。《灵枢·五邪》云:
“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
肠鸣腹痛。”按其证候表现,当以《金匮》附子粳米汤为治。但虑小儿为纯阳之体,易虚易实,峻复其阳,恐生他变,故用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10g,干姜6g,白豆蔻6g。2剂,频服,3~4小时服尽。2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