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减治大疱性鼓膜炎医案、配方

浏览 9

急性大疱性鼓膜炎( Aeute bullous myringitis,简称ABM)是致病体引起的鼓膜急性原发性炎症,可单独发生或与外耳道炎、中耳炎并发。根据体格检查,分两个类型:大疱性鼓膜炎和出血性鼓膜炎。临20

床过程表现为一种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1~2周。病因不明,很长时间被归结于病毒感染,但大部分病例病毒并不能被分离。

ABM与急性中耳炎的病因极为相似,呼吸道病毒的作用仍不清楚,由于患ABM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21,普遍认同流感病因。常见于儿童或年轻人,冬季多见,常伴发上呼吸道感染21,有时呈流行性发病,流感期间发病增多。单侧,偶尔累及双耳特征性的症状是突然发生的严重耳痛2,23,这种耳痛与鼓膜、外耳道内侧段壁的水疱有关。受累的鼓膜上看到大疤破裂,大疮可累计外耳道,大部分病人在这一阶段的耳痛达到顶点。目前ABM可以采取洁净外耳道、全身抗菌、抗病毒预防继发感染、滴耳剂、镇痛剂、局部热敷、透热促进渗液吸收等治疗。

大疱性鼓膜炎常因机体抵抗力降低易致病毒感染引起。中医认为风寒时邪盛,表卫虚弱,其邪循经上犯鼓膜,引起经气失畅,津液输布障碍出现水疱。全方具有解表散风祛湿渗湿利水,活血止痛,除湿通窍作用。转移因子可使未致敏的淋巴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扩大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经临床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本病更理想的方法。《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风热邪毒循经耳,而发此病,用小柴胡汤易取效。

【病案举例】

1.胡某,女,52岁,干部,1992年5月6日就诊患者左耳剧痛一夜,晨起流出血性分泌后疼痛减轻,左侧头部不适,胸胁苦满,作呕、口苦。查见外耳道有血性分泌物,擦净后见鼓膜前下方有一血疱已破裂,鼓膜完整,稍充血。音叉检查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邪热侵犯少阳之经,耳部经络受阻,治拟疏解少阳,清热凉血。药用:柴胡、黄芩、半夏各10g,板蓝根、蒲公英各15g,生地12g,甘草、龙胆草各6g,仙鹤草、丹皮、赤芍各10g,车前草2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2剂后,诸症均已消失,嘱其继服3剂巩固疗效

按:本病属病毒感染,由于风热邪毒侵袭耳部,邪与气血相搏,故可见耳部疼痛,外邪循经耳,邪热结于耳窍所致。又因手足少阳经脉皆绕耳部循行,故用小柴胡汤治之。

2.郑某,男,23岁,船厂工人。左耳内剧痛一天,耳内堵塞感,听力轻度减退,痛甚则胸胁苦闷,作呕,口苦,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略数。检查见左鼓膜充血,表面有一水疱膨起,淡紫色,触之柔软,有触痛。诊为大疱性鼓膜炎(左),属邪热在少阳,耳部经络受阻,不通则痛,兼以血分有热,治宜疏解少阳,兼以凉血拟小柴胡汤加减。因思病者年壮,虽有作呕,但胃纳尚可,脾土未伤,故去人参、大枣,加赤芍、生地以凉血,泽泻利水渗湿,引热从小便而解。

处方:柴胡10g,黄芩12g,法半夏10g,生姜3片,甘草3g,赤芍10g,生地10g,泽泻10g。每日一剂,水煎服。一剂后,耳痛大减。

二剂,诸症基本消失。检查见鼓膜之疱已平复,只略充血,依原方再服一剂而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