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岩”“燚”与象思维认识恶性肿瘤的本质

浏览 8

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恶性 肿瘤的防治上具有特色和优势,但其疗效尚未有突 破,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对于恶性肿瘤的本 质仍缺乏明确而透彻的认识,符合中医原创思维的 肿瘤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构建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关 键在于基本概念,只有充分掌握恶性肿瘤的结构与 功能特点,才能指导临床施治。

1 “岩”是恶性肿瘤结构特点的凝练

众多中医学古籍均有对肿瘤认识的相关记载。 宋代东轩居士 《卫济宝书》 ( 1171 年) 第一次使 用了 “喦” 字,杨士瀛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 ( 1264 年) 则最早对 “癌”的特征作了简明叙述, 指出癌是 “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 毒根深藏,穿孔透里” 。宋、元医家论述乳癌时均 用了 “岩”字,如宋代窦汉卿 《疮疡经验全书》 将乳癌描述为 “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 。明代才 开始用 “癌”字来统称乳癌及其他恶性肿瘤,而 “癌”字是从 “嵒”即 “岩”字演变而来,故可 通用 。《诸病源候论》则分门别类记载了许多肿瘤 疾病,如 “癥瘕 ” “积聚” “食噎” “反胃” “瘿 瘤”等,其中癥瘕积聚泛指腹腔内肿物,包括肝、 肠、胃、胆、胰、脾、盆腔与腹膜后肿物 [1 ] 。 从古籍的描述可见,硬质包块是肺部及腹盆腔 肿瘤的共同结构特点 。《灵枢》记述石瘕的症状为 “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日以益大,状如 怀子,月事不以时下” ,说明石瘕是子宫内的硬 块。同时肠覃在 《灵枢》中被描述为 “其始生也, 大如鸡卵,久者离岁,按之则坚” ,也体现了其坚 硬的物质特征。乳腺癌又名乳癌、乳喦、乳石痈, 由于乳癌的肿块高低不平,坚硬如石,像山岩一 样,所以古人称之为乳岩、乳喦。另外,瘿瘤中的 石瘿,即甲状腺癌,也有坚硬不可移动的特点。恶 性淋巴瘤、腮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这一类恶性 肿瘤在古籍中称为 “失荣” ,也叫石疽、恶核,见 于明代 《外科正宗》 ,即“其患多生于肩之上,…… 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 。综 上,恶性肿瘤这种坚硬如山岩的结构特点可以用 “岩”来概括。

2 “燚”是恶性肿瘤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

2. 1 癌毒理论体现恶性肿瘤特点 中医理论对于恶性肿瘤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虚、 痰、瘀、毒几个方面,病因不外乎六淫、七情、正 虚等,其病因病机理论与其他内伤杂病并无本质不 同。随着癌毒理论逐渐得到认可,恶性肿瘤区别于 其他疾病的特异性因素才越来越被研究重视。我们 认为,癌毒是导致肿瘤产生和发展的具有特异性致 癌作用的毒邪致病因素 [2 ] ,是促进肿瘤发生、发 展、变化、流注的异常动力,因此,了解癌毒的产 生,辨别癌毒的阴阳属性,明确其致病机理,就成 为中医肿瘤新理论体系首先需要厘清的基本概念。 关于癌毒的阴阳属性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至今 未形成统一认识。我们明确提出,癌毒其性属阳,且此阳亢极,火性极盛。该提法是基于癌毒的本质 特征和功能特点并有现代医学证据佐证 [3 ] 。

2. 2 “气 ”“火 ”“炎 ”“焱 ”“燚”与恶性肿瘤 火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在 《黄帝内经》时代便被引入中医学,如风、寒、 暑、湿、燥、火六气是对疾病的病因认识 , “火曰 炎上”是对火的特性的认识,指导着病机理论的 发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 “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 火生气” ,说明了壮火、少火与正气在生理与病理 方面的作用关系。少火属藏于脏腑之内的生理之 火,主温煦、生化; 壮火则是阳热之气亢盛的病理 之火,易伤人体正气 [4 ] 。后世医家对火的认识更 加深刻,朱丹溪提出 “气有余便是火” ,表明了气 与火的联系,并有了初步量化的认识,指出火是有 余之气。另外可以看出,火的能量来源于气,其造 成的后果是气血津液耗伤及运行紊乱,危害性较 小,不致命。

两个 “火”便是 “炎” ,即炎症的炎 。 《说文 解字》对炎的解释是 “火光上也。从重火。凡炎 之属皆从炎。炎,火盛阳也” ,说明炎是更盛的阳 热。炎的级别应该相当于壮火或更盛一些,因而更 易损伤正气,耗伤气血津液的程度更深,危害性较 大,但不致命。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医学研究表 明,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参 与了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全过程, 也被称为肿瘤的第七大生物学特征 [5 -6 ] 。有研究表 明,NF- κB、STAT3、mTOR 等信号通路正是炎癌 转变的关键节点,控制炎症与肿瘤信号通路的中 心,在炎癌转变的分子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7 ] 。 此外,炎与癌毒的作用类似,既是肿瘤的致病因 素,也是病理产物,既导致肿瘤发生,又促进其发 展; 炎与癌毒在能量级别及诱发肿瘤途径方面又有 不同,作为致病因子的癌毒是肿瘤的直接来源,而 炎更多在人体防御系统与微环境上起作用,从而诱 导肿瘤发生。

《说文解字》解释 “焱”字为 “火华也。从三 火。凡焱之属皆从焱。凡物盛则三 之” ,可 见 “焱”为火之盛,阳热升腾亢奋的程度更重。焱的 能量来源与火、炎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能量更大, 造成正气更衰弱,机体气血津液的不足与运行紊乱 程度更重,危害性很大,但基本不致命,可以代表 良性肿瘤的功能特点。物盛则三,古人造字一般三 个相同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便可代表数量上的极限。 “焱” 为三火,火 已 盛 极,据 此 看 来,四 火 的 “燚”必定不是单纯的量变 。 “燚”的质变出现在 第四个火,此火是异常的邪火,极亢且不受控制, 是生命顽强不灭的邪阳,会造成正气大衰,五脏俱 损,直至阴阳离决,危害性极大,常致命。造成这 种不受控制、亢进无度的能量来源与火、炎、焱均 不同。可以看到,从 “火”到 “焱” ,为生机之火 到极其亢进的异常邪火,有本质区别; 而癌毒的特 征与 “燚”非常相似,因而可用 “燚”来代表恶 性肿瘤的功能特点。

3 “岩 ”“燚”与恶性肿瘤的象思维体悟

“岩”与 “燚”不是孤立的两个字,二者均体 现了恶性肿瘤意象思维的精髓,是根据象模型抽象 出的能体现恶性肿瘤本质的元素。古人仰观天文, 俯查地理,山川水岳,日月星辰,风雷雨露皆为所 用,取象比类,运数类推,推演及物,探究生命之 理,成中医理论之源。当今中医肿瘤理论需要发 展,不应忽视中医原创思维,即象思维 [8 ] 。象思 维在中医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通过其独特 的思维模式创造出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或者人体现象 的模型,并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9 ] 。今天我们 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已远超古人,而由地球的生命活 动之象推演到人体,发现二者共性,并寻找科学佐 证,从而体悟恶性肿瘤的来源和特征,正可体现中 医原创思维的运用。 地球和作为中医学研究对象的人体都属于天、 地、生的大系统,它们有着一些共同的属性,两门 学科的研究具有共通之处,如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 在 1971 年提出地震成因的 “红肿假说”即是医学 与物理学跨学科的探索 [10 ] 。我们生活的地球其内 部存在一个致密的液态地核,地球自身的巨大能量 储藏在地核之中,炽热的地核与外部各层不断进行 能量交换,流体地核的存在导致地球成为一个充满 生机的球体 [11 ] 。液态外地核的活动是造成火山活 动的原因,火山活动的驱动力正是地核的能量,不 是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的能量所能及。岩浆从 地表断层处或最薄弱处喷发出地表,释放巨大的能 量,火山岩浆不受控制到处蔓延,冷却后形成新的 山体岩石。火山活动不常有,和地震一样,是一种 地球灾害,是一种异常的巨大能量释放,在没有外 在热源的情况下,地球的寿命取决于地核能量的消 耗,火山活动即是地核能量的异常消耗。将以上现 象取象类推到人体,结合癌毒理论不难发现,从癌毒的产生 ( 肾精变异/地核岩浆异常活动) ,到能 量来源 ( 元气/地核能量) ,到发展过程 ( 转移扩 散/岩浆肆虐) ,都可以用此象模型或称 “火山假 说”来解释。从中提炼抽象,最能反映恶性肿瘤 结构特征的为 “岩” ,反映功能特性的为 “燚” , 且二者关系密切,并不孤立。从造字角度,山可看 作是火的初级形象,甲骨文的火与山非常相似,山 是凝固的火,燚成炎; 火是熔化的山,岩成燚。

4 以 “岩 ”“燚”指导恶性肿瘤施治

中医治疗疾病时理、法、方、药一以贯之,首 先认识疾病特点、掌握病机及病理变化,才能有立 法有治则,进而处方用药。恶性肿瘤的治疗也是如 此,只有充分了解恶性肿瘤的特点,才能做到正确 施治。恶性肿瘤结构特点可概括为 “岩” ,认识到 恶性肿瘤的这种坚硬肿块的特点,治法理应软坚散 结、攻坚化癥,结合痰、瘀等病机,则有化痰散 结、攻坚消积、活血化瘀等变法。认识到恶性肿瘤 的功能特点为 “燚” ,便有 “灭火”与 “去火” 不同方向的治疗选择,如肿瘤的化疗便是 “灭 火” ,极寒大毒的化疗药物四火同灭,病理之火与 生机之火皆灭; 靶向药物治疗便是 “去火” ,主要 把邪火即第四个火去掉。

临床实际中,中医药如何 “灭火”或 “去火” 需要进一步思考。清热解毒类中药虽对肿瘤有一定 抑制效果,但疗效有限,或与未触及肿瘤本质、难 以化解极度炽热的 “燚”有关。需要注意的是, 不一定用寒药才能化解大热 ,“壮火食气”启示我 们,大毒大热之品或可起效,如雄黄、砒霜或有毒 虫类药等,值得进一步探索。另外,建立人体防御 体系如同顾护地表、加固薄弱断层一样,使体内正 气不衰,无 “极虚之地” ,也是中医药防治恶性肿 瘤的重要方法。

中医杂志 作者:杨永 王笑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