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阳气主“收”的季节

浏览 8

从立秋之日开始,便进入秋季了,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节气。中秋节是气候转化的分界点。

秋季是阳气主“收”的季节

“夏至一阴生”,从夏至开始,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已经开始进入阳气逐渐衰退,阴气逐渐生长的季节。但在小暑、大暑的节气,由于自然界阳气过分盛大,微微生长的阴气无法体现出来,到了立秋,这种阴气才生长到一定阶段,而在整个自然界的生化活动中彰显出来。

这种变化表现在气候上就是气温逐渐由热转寒,农作物的生长也达到极点而成熟的阶段。因此,秋季是生物的生化活动之生、长、化、收、藏之“收”的阶段,这一“收”字,代表着农作物应进行秋收,更深刻的含义,是自然界的阳气也处于“收敛”的状态。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容平之意,就是表达生物经过春夏季的生长、长夏的灌浆、成熟而达到的一种外在形态的稳定,亦可以说是发育的停滞状态。“天气”指天阳之气,“天气以急”,意为阳气开始收敛;“地气”为地阴之气,“地气以明”则是表达阴气上升的状态。阳气降,阴气升,则生物的生长止息,这种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形态出现“容平”的基础。

秋季阳气的收敛伴随着人体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人体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体的阳气亦由发散转化为收敛的状态,其表现出的变化是皮肤汗出减少,小便增多;进入秋季,儿童的身高很少生长,因为主持生长的阳气开始收敛; 人体的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骨关节病、慢性胃病等,在夏季可能有了一定的缓解或好转,但进入秋季则往往旧病复发。 燥邪最盛的时段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其气候特点,春天风大,夏天暑热难耐,秋季则以气候干燥为主。因此,《内经》把“燥”列为秋季的主气,也是秋季易于伤人的主要外邪。

以仲秋为分界点,秋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伤人,可见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咽喉疼痛,口干口渴等症状;凉燥伤人,则见鼻塞流清涕,咽痒,恶寒等症状。但无论温燥和凉燥,均可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口干口渴甚至大便干结等。因此,到了秋季,主要应防止燥邪伤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