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火针痛点及火针 “肩三针”穴治疗肩周炎

浏览 8

肩周炎是肩关节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 行性炎症性疾病,50 岁多发,女性多于男性。本 病属中医学 “五十肩 ”“漏肩风”范畴,火针治疗 疗效显著 [1 -2 ] ,为观察不同腧穴疗效差异,我们应 用火针痛点及火针 “肩三针”穴治疗肩周炎,报 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 [3 ]190 制定。诊断标准: 1) 慢性劳损,外 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 肩周 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 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 肩部肌肉萎缩,肩前、 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 的 “扛肩”现象; 4) X 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病 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风寒痹阻证辨证标准: 肩部 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 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1. 2 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2) 病程 < 1 年; 3) 在肩关节局部可找到明显压痛点; 4) 年 龄 30 ~ 70 岁; 5) X 线及实验室检查正常者; 6)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 3 排除标准

1) 合并高热、急性传染病、糖尿病、恶性肿 瘤等全身性疾病者; 2) 由肩部急性软组织伤、脱 位、骨折、感染性炎症及结核、肺尖肿瘤浸及臂丛 神经、颈部疾患、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所致的肩 痛及功能障碍者; 3)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 4 剔除标准

1) 未能完成治疗者; 2) 加用其他疗法无法 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 5 一般资料

60 例肩周炎患者来自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 8 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的门诊患者, 按就诊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观察组中男 15 例,女 15 例; 年龄 38 ~ 66 岁,平均年龄 (51. 96 ± 5. 55) 岁; 病程 1 ~ 10 个 月,平均病程 (5. 10 ± 2. 31) 个月。对照组中男 14 例,女 16 例; 年 龄 43 ~ 69 岁,平 均 年 龄 (51. 73 ± 5. 16) 岁; 病程 1 ~ 9 个月,平均病程 (4. 53 ±2. 09) 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 1 治疗方法

观察组: 寻找肩关节及其附近最痛处或压痛点 3 个,用碘伏皮肤消毒,75% 乙醇脱碘后,选用 0. 35mm ×25mm 规格不锈钢毫针 (苏州医疗用品 厂有限公司,批号: 140418),在酒精灯上加热烧 红,待针尖针身白亮通红时快速准确地刺入,刺入 深度为 0. 5 ~0. 9 寸,随即快速拔出,用消毒干棉 球轻按针孔片刻。每次火针治疗 3 个痛点,隔日治 疗 1 次,治疗后嘱患者保护针孔干燥,当天不能触 及生水。

对照组: 火针治疗 “肩三针”穴 (肩髃、肩 前、肩贞),火针操作方法同观察组。 两组疗程均 12 天。

2. 2 观察指标及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现有疼痛强度 (PPI) 评分量表 [4 ] ,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 [5 ] 中的 关节活动度 (ROM),治疗前后由专业人员指导患 者填写。

2. 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3 ]191 : 治愈: 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 转: 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未愈: 症状无 改善。

2.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 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 珋 x ± s) 表示,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时,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样本 t 检验; 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则采用非 参数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 α = 0. 05。

3 结果

3.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 1 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Z =7. 076,P =0. 029)。

表 1 两组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例 (%)]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

观察组 30 18(60. 0) 10(33. 3) 2(6. 7) 28(93. 3)

对照组 30 11(36. 7) 9(30. 0) 10(33. 3) 20(66. 7)

3.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VAS、PPI 评分比较 表 2 示,两组治疗后 VAS、PPI 评分均明显下 降(P <0. 01),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

表 2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 VAS、 PPI 评分比较( 珋 x ± s)

组别 时间 例数 VAS 评分 PPI 评分

观察组 治疗前 30 6. 43 ±1. 61 3. 17 ±1. 02

治疗后 30 1. 83 ±0. 94 *△ 1. 03 ±0. 56 *△

对照组 治疗前 30 6. 50 ±1. 54 3. 30 ±1. 02

治疗后 30 3. 76 ±1. 30 * 2. 23 ±0. 89 *

注: 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PPI,疼痛强度; 与本组治疗前 比较,* P <0. 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 05 3.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表 3 示,两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各项指标均 明显升高 (P < 0. 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 组 (P <0. 05)。

4 讨论

肩周炎多以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尤其 是患臂外展、前屈、外旋、后伸时受到明显限制为 主要表现,其受累病灶往往在肩袖、肱二头肌肩部 滑囊、肩韧带等处,这些区域正是 “肩三针”穴 区,针刺该穴区可振奋阳气,缓解阳经之迟缓,起 到疏通经络松解粘连的效果 [6 ] 。本研究采用火针 痛点干预肩周炎,并与火针干预 “肩三针”穴区 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火针痛点干预肩周炎的临床 效果明显优于 “肩三针”穴,能明显缓解肩关节 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分析火针痛点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 两个方面: 1) 痛点施术对经筋病具有明确而有效 的靶向性。肩周炎多因感受风寒湿邪或跌扑闪挫外 伤,经络受损而痹阻不通所致,属于中医经筋之 病。早在 《灵枢·经筋》中就提出了经筋病 “以 痛为输”的治疗原则。现代有学者提出了激痛点 针刺疗法,激痛点是指按压时可出现局部敏感痛 点,甚至可引起远端疼痛,有时还可产生感传性植 物神经症状及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 [7 ] 。从其临床 特征来看,它与传统针灸学中的阿是穴十分类似, 激痛点针刺疗法在治疗肌筋膜疼痛方面临床疗效较

表 3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 珋 x ± s)

组别 时间 例数 前屈 后伸 外展 内旋 外旋

观察组 治疗前 30 76. 50 ±13. 08 26. 27 ±5. 59 60. 90 ±10. 18 22. 00 ±4. 99 25. 10 ±5. 36

治疗后 30 163. 00 ±7. 70 *△ 46. 00 ±3. 60 *△ 157. 00 ±9. 59 *△ 44. 00 ±3. 80 *△ 44. 73 ±3. 06 *△

对照组 治疗前 30 69. 53 ±9. 57 25. 47 ±5. 58 55. 67 ±10. 76 22. 83 ±4. 63 23. 03 ±4. 64

治疗后 30 140. 07 ±9. 04 * 37. 9 ±4. 14 * 132. 73 ±10. 83 * 31. 13 ±4. 10 * 36. 5 ±4. 86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 <0. 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 05

传统针灸更好 [8 ] 。王淑娟等 [9 ] 认为,针刺激痛点 的疗效机制在于针刺或持续按压激痛点结节可使局 部血管反射性扩张,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 新陈代谢,加快致痛因子及代谢产物的排出,以降 低激痛点的活性。另外,针刺还可以启动中枢神经 系统的疼痛抑制机制,抑制致痛因子导致的知觉感 受器的兴奋性 [9 ] 。同时在激痛点处的肌腱及肌肉 周围处给予针刺刺激,还可以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 环而使持续收缩而变硬的肌腱弛缓、放松而逐渐缓 解疼痛 [9 ] 。由此可见,痛点是治疗经筋病的具有 靶向性的施术部位。2) 火针痛点是经筋病的有效 施术方式 。《灵枢·经筋》明确提出了经筋病 “治 在燔针劫刺”的干预手段,大量临床报道显示, 火针、针刺、温针灸、针刀等治疗肩周炎有确切的 临床疗效,且火针的疗效最为显著 [10 -11 ] 。现代医 学研究表明,肩周炎多发生肩周各组织的炎性渗 出、细胞坏死、软组织增生、粘连、结疤、肌挛缩 等病变 [12 ] 。火针直接刺病位痛点,能迅速消除或 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 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 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恢复 [13 ] 。可见干预痛点的 镇痛效果与其所选用的施术方式密切相关,火针痛 点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施术方式。

参考文献

[ 1] 陈静, 刘丽莎 . 火针治疗粘连性肩周炎疗效观察[ J] . 现代中西医杂志, 2014, 23(22):2449- 2450.

[ 2] 李共信, 张锡三, 陈淑彦, 等 . 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临床观察[ J] . 上海针灸杂志, 2008, 27(9):27- 28.

[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 . 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 4]赵英. 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J] .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16):2347- 2349.

[ 5] 李海燕, 靳兵, 吴辉 . 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及可靠性研 究[ J]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3, 8(5):223- 224.

[ 6] 李知垠 . 针灸治疗肩周炎近 10 年回顾[ J] . 中医药信 息, 2012, 29(2):31- 32.

[ 7] 彭增福. 激痛点针刺疗法操作特点及其启示[ J] . 云南 中医学院学报, 2009, 32(5):55- 58.

[ 8]ITOH K,KATSUMI Y,HIROTA S,et al . Randomised trial of trigger point acupuncture compared with other acu- puncture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neck pain[J] . Comple- ment Ther Med, 2007, 15(3):172 - 179.

[ 9] 王淑娟, 苏妆 . 针刺扳机点治疗常见疼痛类疾患[ J] . 上海针灸杂志, 2009, 28(9):548- 549.

[ 10] 李辉, 丁海涛, 吴建敏, 等 . 毫针、 火针结合对肩关节 周围炎患者疼痛影响的临床观察[ J] . 针灸临床杂志, 2013, 29(12):1- 4.

[ 11] 胡美心 . 火针治疗肩周炎 40 例临床观察[ J] . 浙江中 医杂志, 2011, 46(1):46- 47.

[ 12] 庞继光 . 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 M] . 深圳:海天出版 社, 2006:387.

[ 13] 吴峻, 沈蓉蓉 . 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 J] . 中国针灸, 2002, 22(1):31- 3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