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六味汤治疗偏头痛性眩晕临床观察

浏览 7

偏头痛是一类以单侧搏动性发作为特点的头痛症 状, 临床常表现为间歇性头痛发作, 并伴有自发性功能 紊乱的一种神经衰弱性病症, 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1 ] 。 患者在头痛发作后常出现恶心、 呕吐、 畏光及烦躁等并 发症状, 通常在安静环境中休息或者睡眠可立即缓 解 [2 ] 。患者偏头痛发生后均会伴有眩晕症状, 且偏头 痛性眩晕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 的功能性残障,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长 期以来, 偏头痛疾病的研究是临床医学的重点课题。 目前, 偏头痛通常采用西药治疗, 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 长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 [3 ] , 亦会对疾病的治疗产生耐 受性。在中医学中, 偏头痛性眩晕属于“头痛” “头风” “眩晕” 等范畴, 其中痰扰清窍、 痰瘀互结、 痰饮致眩为 其主要发病机制 [4 ] 。笔者近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治疗偏头痛性眩晕, 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择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收 治的偏头痛性眩晕患者, 共计 68 例。偏头痛性眩晕参 照国际头痛学会 2004 年 2 月发布的《头痛疾病的国际 分类修订版》 确诊, 并排除脑源性、 眼源性或耳源性眩 晕者。将 68 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 治疗组, 各34 例。对照组中, 男性16 例, 女性18 例; 年 龄 18 ~ 66 岁, 平均年龄( 38. 9 ± 15. 7) 岁; 病程 1 ~ 12 年, 平均病程( 5. 9 ±3. 1) 年。治疗组中, 男性 17 例, 女 性 17 例; 年龄 17 ~ 65 岁, 平均年龄( 38. 7 ± 15. 8) 岁; 病程 1 ~13 年, 平均病程( 5. 8 ± 3. 3) 年。两组患者性 别、 年龄、 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 具 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西药治疗。口服盐酸氟桂利嗪 胶囊(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5 mg/粒) , 每次 1 粒, 1 日2 次, 连续给药 14 d 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 3 个 疗程。

1. 2. 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复方 柴胡六味汤。方剂组成: 茯苓15 g, 牡丹皮15 g, 延胡索 15 g, 熟地黄 15 g, 山药 10 g, 山茱萸 10 g, 知母 10 g, 柴 胡 10 g, 黄芩 10 g, 川芎 10 g, 丹参 10 g, 泽泻 10 g。中 药加水浸泡 2 h 后, 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加热 30 min; 过滤后继续加水煎煮, 重复上述操作 2 次后, 合 并 3 次滤液, 再浓缩至 200 ml, 早晚各服 100 ml。14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服用 3 个疗程。

1. 3 观察方法 根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偏头痛眩晕症状分级量化表, 计算中医证候积分、 头 痛指数积分; 参照健康调查表统计分析患者的生活质 量指标 ( 躯体疼痛、 心理 健 康、 社 会 功 能、 情 感 职 能) [5-6 ] 。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 0 统计学软件对数 据进行综合分析。计量资料用 x ± s 表示, 比较采用 t 检验。P <0. 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中医证 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 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P <0. 05) , 且治疗组 低于对照组( P <0. 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x ± s, 分)

组别 心烦易怒 胸肋胀满 食少纳呆 神疲乏力

对照组

( n =34)

治疗前

治疗后

1. 63 ±0. 54 1. 59 ±1. 02 1. 70 ±0. 94 1. 78 ±0. 74

1. 40 ±0. 71 * 1. 47 ±0. 74 * 1. 20 ±0. 78 * 1. 60 ±0. 72 *

治疗组

( n =34)

治疗前 1. 60 ±0. 53 1. 58 ±0. 99 1. 69 ±0. 89 1. 80 ±0. 80

治疗后 0. 37 ±0. 20 * # 0. 38 ± . 11 * # 0. 38 ±0. 20 * # 0. 55 ±0. 35 *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 P <0. 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P <0. 05

2.2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 量评分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P >0. 05) 。治疗后, 两组患 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 P <0. 05) , 且治疗组高于 对照组( P <0. 05) , 见表 2。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x ± s, 分)

组别 躯体疼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对照组 ( n =34) 治疗前 治疗后

24. 5 ±3. 9 32. 1 ±4. 0 34. 0 ±7. 4

69. 8 ±9. 7 * 71. 4 ±11. 4 * 66. 8 ±10. 2 *

治疗组 ( n =34) 治疗前 治疗后

25. 1 ±3. 7 32. 0 ±3. 4 33. 5 ±7. 1

87. 4 ±10. 2 * # 90. 2 ±14. 5 * # 88. 7 ±9. 7 *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 P <0. 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P <0. 05

2.3 头痛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头痛指数 评分没有明显差异( P >0. 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头痛 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 P <0. 05) , 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 P <0. 05) 。见表 3。

表 3 两组患者头痛指数评分比较( x ± s, 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4 7. 62 ±2. 31 5. 14 ±1. 10 *

治疗组 34 7. 65 ±2. 35 3. 21 ±1. 02 *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 P <0. 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P <0. 05

3 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多 以头晕目眩、 神疲乏力, 甚至头部疼痛难忍等为主要临 床症状, 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及日常工作。如今迅速 发展的社会经济, 使多数人的生活节奏加快、 工作压力 增大, 从而导致患有偏头痛症的人数逐渐增多且年轻 化 [5 ] 。临床研究表明, 偏头痛能够引发患者产生眩晕 感, 严重时甚至可发生晕厥, 因此对于偏头痛患者应引 起临床的足够重视。目前, 医学界对偏头痛发病机制 仍没有明确的定论, 并且缺乏针对性强的特效治疗药 物。对于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治疗多以药物为主, 在 服用西药后可终止偏头痛发作、 预防复发及缓解伴发 症状 [6 ] 。盐酸氟桂利嗪属于钙离子拮抗剂中的一种, 临床普遍应用于偏头痛的治疗 [7 ] 。药理研究证实, 盐 酸氟桂利嗪可以改善患者头部产生的痛感, 能够透过 血脑屏障使机体对大脑神经的保护作用增强, 减轻患 者因偏头痛发作可能造成的脑神经功能损伤的风险。 虽然盐酸氟桂利嗪具有明确的临床治疗效果, 但如果 长期应用, 所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 并增加对机体造成 耐药性的机会, 患者在后期治疗中需要加大剂量方能 显效。因此, 临床上应该采取不同于西医治疗的手段, 从而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

偏头痛性眩晕在中医学中属于“头痛” “眩晕” 范 畴。究其发病机制, 可归纳为 “痰瘀互结 ” “痰扰清窍”“痰饮致眩” , 简之为 “风 ” “火” “虚” “痰” 四个方面, 不 仅与外感六淫之邪有关, 还和饮食、 情志等密切相 关 [8-9 ]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慢性偏头痛性眩晕是 以肝肾不足为基础, 伴有风、 郁、 湿、 痰、 瘀等邪, 致使头 脑清窍缺乏精髓的滋养, 局部经络气血运行不调。故 临床选用六味地黄汤合小柴胡汤化裁。临床研究发 现 [10-11 ] , 方中熟地黄、 山茱萸、 山药、 牡丹皮、 茯苓、 泽泻 ( 即六味地黄汤) 既可滋补肝肾, 又能祛痰湿、 防虚火虚 风内生; 柴胡、 黄芩仿小柴胡汤之意, 能疏达机体气机、 畅通经络; 川芎、 丹参可上行头部, 具有活血化瘀、 通络 止痛等作用。 本临床观察发现, 柴胡六味汤结合西药口服应用 于偏头痛性眩晕症的治疗, 症状改善明显, 生活质量提 高, 头痛发作次数减少, 临床疗效确切。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作者:张亮 王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