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看了我的文章后,基本明白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区别:
风寒感冒以浑身怕冷、哆嗦为主。
而风热感冒以嗓子、咽喉疼痛、扁桃体发炎为主。
但是,也有一些人说,有些感冒寒热不太明显,比如有人感冒了,嗓子也不疼,也没觉出怕冷,就是连续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发烧,你说这种感冒怎么治?风寒或者风热都不太对症。
的确,现实生活中,有些感冒就是介于风寒、风热感冒之间的,它既不表现出明显的风寒特征,又不表现出明显的风热特征,我们就只能称之为“中性感冒”,这种中性感冒很常见,占比很大。
“中性感冒”的实质,其实就是单独的风邪入侵,而没有夹杂寒、热,中医称之为“伤风”。
既然只有风邪作怪,而没有寒热,那我们就把风邪疏散出去就可以了。
对此,有一个药效果很好,它就是张景岳先生的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方子如下(药店也有中成药):
柴胡9g、防风3g、陈皮5g、芍药6g、甘草3g、生姜3片。
这个方子,既没有像麻黄、桂枝一样专散风寒的辛温药,也没有银花、连翘一样专门清热解毒的寒凉药,它寒热不明显,但是又有表散能力,可以把风邪发散出去,进而达到治感冒的功效,这是它的长处。
所以,历来对于这个方子的归类,有些把它放到风寒感冒中去,有些把它放到风热感冒中去,可见它偏性不强。
现在,我觉得把它归属为“中性感冒”更好一些。
那么,正柴胡饮到底是怎么治疗这种中性感冒的呢?
我们先看柴胡,柴胡在医学中有三个作用,一个是解表退热,一个是疏肝解郁,一个是升提阳气。
在这里,当然是用它来解表退热的。
其实,最早用柴胡来解表退热的,是《伤寒论》里面的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它们都是用柴胡来解表退烧的。到了现在,也有一些退烧针,里面就有柴胡成分。
为什么柴胡能解表退热呢?因为柴胡是辛凉的,辛能发散,所以柴胡有一定的发散作用,可以将体内风邪发散出去。
《伤寒论》说它可以发散“半表半里”之邪,这个“半表半里”,就是比皮肤深一层,它可以把深层的邪气发散出去。
但是,它发散的力量,绝不像麻黄、桂枝那么大,只是轻微的散一下。
通过柴胡的疏散作用,把风邪给疏散出去,体内邪气就少了。邪气少了,正邪不斗争了,发烧症状就可以减轻,这就是柴胡退烧的原理。
除了柴胡,这里面还有防风。防风,就是防范风邪。说明防风不怕风。因为不怕风,所以能驱赶风邪。所以防风也有疏散风邪的作用。
当然,它疏散风邪的作用也不是很剧烈,古人称赞它是“风药之润剂”,就是说它不会造成大汗,不会损伤津液。
除了柴胡、防风,这里面还有生姜,生姜可以作为佐料,它也有点发汗作用,但是发汗作用也不是很强烈,一般都是辅助药。
通过这3味药的发散作用,就可以把体表的风邪驱散出去。而且这三味药都比较平和,不寒不热,比较中性,既没有大热之药,又没有寒凉之品,这样既不用担心助热、又不用担心助寒。
所以,三药一起发散,就能起到散风、疏风、解表、退热的功效。
这个方子中还有一味陈皮,陈皮,就是晒干的橘子皮。
我们都闻过橘子皮,它有点辛香味道,有点刺激性,这种辛香之性,有行气之力,所以陈皮历来是行气要药。在这里,它通过行气,可以帮助柴胡、防风发散,但是它发散能力也不强。
而且在这里,陈皮还可以化痰,通过化痰,就可以减轻咳嗽。
最后,这个方子里还有一味赤芍。
赤芍是芍药的一种,芍药除了有赤芍,还有白芍。一般来说,赤芍偏于活血,而白芍偏于滋阴。
在这里用赤芍,一方面能活血,防止受风感冒后引起的头痛、肌肉疼痛。
另一方面,它也有一定的滋阴作用,可以防止柴胡、防风、生姜表散太过,损伤津液,有益阴和血的功能。
纵观这个方子,仅仅就6味药,其中发散药占据3味。
不过,虽说是发散药,但又不寒不热,性质中和,不论用于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都可以起到作用。
所以,刚刚感冒,没有明显怕冷、也没有明显咽喉疼痛,但是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的患者,就可以用这个中成药。
这个中成药属于小方,但是历来对它的评价很高,甚至有人说“感冒首选正柴胡饮冲剂”,可见正柴胡饮在治疗感冒方面不容小觑。
以后在遇到这种寒热不明显的感冒,就试试它吧,这样,风寒、风热、单纯风邪感冒就全了,以后大家再感冒,可以选择的药物就多了,而且也更加对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