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能泄、能燥、能降、能坚。能泻肺气以平喘止咳,降胃气以治呕吐、呃逆,通泄大小便,疏泄肝、胃之气,清泻邪热,燥湿坚阴。苦味药主要分布在清热、泻下、祛风湿、理气、驱虫、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药中,在解表利水渗湿药中亦有一定数量。苦味药以寒凉性为主(约占55%以上)温热性约占25%,约有15%是平性药。
苦味感是动物初始排毒反应天性。苦剂具有较明显的脂溶性,容易作用于神经组织和透过血-脑屏障,可暂时放松细胞膜脂质间的有序排列,最后引起抑制;还可影响细胞群落之间的信息传导;可增加胃肠通透性,使细胞膜产生渗漏,故有泄与燥之功。如果苦味与寒性并存,苦之“泄”可助寒凉之性,可加强寒性的作用,多有清热之功,如黄连、青蒿;如果苦味与温性并存,苦之“燥”可助温性共苦温燥湿而用于寒湿证,苦可助温,加强温性对寒湿证等作用,如狗脊、松节。
苦味药中的苦寒药以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主,苦温药则主含挥发油成分。药理作用以抗感染及影响消化系统(如泻下、行气药)、呼吸系统(如平喘化痰止咳药)、心血管系统(如活血化瘀药)等作用为主,其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抗菌、抗病毒作用:黄连、黄芩、黄柏、连翘、板蓝根、贯众、穿心莲、蒲公英等为数众多的苦药具有广泛的抗致病性细菌、真菌、病毒作用,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体现了苦味药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
(2)抗炎作用:大黄、黄连、黄芩、连翘、龙胆、苦参、白鲜皮、柴胡等苦味药都有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种原因引起的小鼠耳郭及大鼠足肿胀,抑制醋酸诱导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
(3)通便作用:大黄、虎杖、芦荟、番泻叶、生何首乌等苦味中药所含的结合型蒽醌苷,以及其他苦味中药中所含的牵牛子苷、芫花酯等,能刺激大肠黏膜下神经丛,使肠管蠕动增强而促进大便排出,体现了苦味药的泻下通便作用。
(4)止咳平喘作用:苦杏仁、桃仁、半夏、桔梗、柴胡、川贝母、百部等苦味药能抑制咳嗽中枢,有镇咳作用。麻黄、苦杏仁、款冬花、浙贝母等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具有平喘作用。缓解咳嗽、哮喘作用是苦味药降泻肺气功效的药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