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蒲黄6 g 五灵脂6 g 川楝子9 g 延胡索9 g。
【组方依据】肝藏血主疏泄,其经脉布胸胁,肝气郁滞,则疏泄失常,气滞不行,气郁化火,而见口苦,舌红,苔黄诸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滞不行,则血行不畅,瘀血内阻,不通则痛,症见心腹胁肋疼痛,或妇女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以上诸症皆因肝郁化火,气血瘀滞不通所致。本合方以金铃子散疏肝理气,清泄肝热,活血止痛;配合失笑散,则更增强其活血化瘀止痛之力。对肝郁化火,气滞血瘀,瘀血较重,疼痛明显者尤为适宜。
【方药分析】方中以金铃子清泄肝热,行肝气而止疼痛;配合延胡索活血行气,行血分之滞而止痛,二药合用能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五灵脂性味甘温,善入肝经血分,能通利血脉而散瘀血止疼痛;蒲黄性味甘平,亦入肝经血分,有活血止痛作用,与五灵脂相须为用,则活血散结,祛瘀止痛作用增强。全方合用,共成活血行气,通络止痛,清泄肝热之功。
【用方指征】本合方临床应用指征有二:一是肝气郁滞,疏泄失常,气滞不行,气郁化火的表现,如见烦躁易怒,胸腹胁肋疼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诸症;二是血行不畅,瘀血较重,疼痛明显者,如心腹胁肋疼痛,或妇女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临床应用】
1.原发性痛经
妇女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伴有经期提前,经来有血块,月经量多色暗,心烦口苦,烦躁易怒,舌暗红,苔薄黄,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辨证属肝失疏泄、气滞血瘀、瘀滞胞宫者作为临床使用本合方的指征。
2.闭经
临床上以女子月经数月不行,精神郁闷不乐,烦躁易怒,胸脘胀闷,或两胁胀痛、心烦口苦,小腹作胀疼痛,脉象涩或弦,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为主要表现者可以本方治疗。
3.月经失调
临床上以月经失调,经期提前或推后,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暗红,或夹瘀块,质稠黏为主要表现,伴心胸烦闷,乳房、胸胁胀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脉象弦数,舌质略红,舌苔薄黄或薄白者可以本方治疗。
4.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临床以胃脘胀痛或刺痛、烧灼感,两胁胀闷,嗳气厌食,吞酸嘈杂,善太息,或脘腹刺痛,痛有定处,舌质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弦或涩作为本方用药指征。
5.慢性胆囊炎
以胁痛,或攻窜作痛,或右胁、脘部疼痛之处固定不移,或疼痛放射至右肩和腰背部,胸胁苦满,小便黄赤,常因情绪波动或食油腻食物而诱发,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弦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6.神经症
本合方适用于以胸胁苦满,心情烦躁或焦虑不安,容易发怒,头昏脑胀,注意力不能集中,少寐或不寐,梦多,心下痞硬,胁肋胀痛为主要表现,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患者。
7.更年期综合征
临床上以绝经前后女性出现情绪易于波动,容易紧张、激动、烦躁,少寐或不寐,头昏目眩,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胸闷心悸,或头颈胀热,胸胁苦满,并伴有月经紊乱,舌质暗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或涩者可用此合方治疗。8.肾绞痛临床上以突然发作的肾区或侧腹部的刀割样疼痛,可牵引少腹或胀或痛为主要表现,伴汗出淋漓,小便艰涩不畅,尿黄赤如茶叶水,或大便秘结,心烦不安,舌红口苦,苔黄腻,脉滑数者可以本方治疗。
【临床报道】薛晓寒报道,用本合方加芍药甘草汤,即金铃子散、失笑散、芍药甘草汤三方合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41例,取得较好疗效。本组病例均经纤维胃镜确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治疗方药:川楝子15 g,延胡索15 g,五灵脂10 g,蒲黄10 g,白芍10 g,炙甘草5 g。伴泛酸嘈杂明显者加煅瓦楞子、乌贼骨;伴呕吐明显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上方每日1剂,水煎后分3次饭前服,10天为1疗程,一般服药3~6个疗程。结果治愈17例(症状消失,内镜检查及黏膜活检基本恢复正常),好转19例(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内镜检查及黏膜活检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无效5例(症状、胃镜、病理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7.7%,其中幽门螺旋杆菌复查转阴者19例,占70.37%。
【临床体会】我们在临床上多用本合方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胃脘痛,中医辨证为气滞、瘀血阻滞化热证候者,其表现为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脉涩。临床应用时,常可随证加丹参、大黄、檀香、砂仁等。若胃痛而胀闷,痛连两胁,兼见嗳气频繁等,当与疏肝理气之法合用,可酌情配伍柴胡、香附、川芎、枳壳、陈皮等;若吐血便黑,兼见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脉弱者,属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当合用黄土汤以温脾摄血;若因持续出血而有血虚表现者,可加当归、阿胶、鸡血藤、熟地等以补血,并可配伍止血药物三七、白芨、仙鹤草等;若兼见舌质光红,口咽干燥,脉细数者,为阴虚血热表现,可加沙参、生地、麦冬、丹皮、阿胶以滋阴凉血止血,常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