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秋某日下午,余在贵阳医学院病房中听唐德修老师讲课,五官科送来会诊单,请他会诊一双目失明的患者,余随其前往。
患女,12岁。因发热、扁桃体炎入院,经注射青霉素后热退,渐至正常,但忽觉失明,下地活动等需人扶持指路。经查眼底正常。唐老追问病史,其父述说:
小女因感冒、畏寒,继而发热,头痛,身酸痛而入院。其自小身体衰弱,消瘦。
诊见脉沉细,舌淡,苔黄白相兼。证属伤寒,寒邪直中少阴所致,拟定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并嘱病家细心护理,千万不可再受风寒。服药3剂,患女重见光明,已如常人。
事过1周,五官科请唐老师做学术报告,阐述该女孩的病机及治则。老师说:病初起是伤寒,症见恶寒、头痛、发热,一身尽痛。《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故病之初期,当用麻黄汤治疗。由于未用中药,寒邪始终未去,加之素体阳虚,按《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将得之,无汗恶寒,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说明病已传至足少阴肾经,当以麻黄开表,附子温阳,细辛交通表里。失明系肾精不足、肾阳虚损所致。因精血同源,肝血失养,目则失明。麻附细辛汤可解表回阳,使邪去正安,阴阳自调,病当愈矣!(《南方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