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烈大黄甘草汤治疗​胁痛医案经验

浏览 8

蔡某,女,34岁。1980年10月3日初诊。自诉右上腹部闷胀,时而阵发性剧痛并痛引肩背已多年,每于纳食油腻或劳累、忧郁,遂即发作。近1个月来较为频繁,伴口苦,耳鸣,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心烦易怒。脉弦数,舌质红,舌边有瘀斑,苔黄厚干燥,右上腹部压痛明显。超声检查:肝波为稀疏微波,胆囊液平段5.0cmx 5.5cm。此乃肝胆湿热合并气滞血瘀, 治宜清热下瘀, 理气止痛,方用大黄甘草汤加味。处方:大黄21g,甘草4g,金钱草30g,木香9g,绵茵陈30g。水煎服,3剂。

10月7日二诊:腹泻日3~4次,胁痛及其他症状均有所改善,嘱再进3剂。

10月10日三诊:药后仍有腹泻,诸症若失,无所痛苦。患者拒再服药,嘱用刺苋根、鸡内金,合猪小肠经常煎服,以巩固疗效。

1982年中秋节在县城邂逅,声称道谢,言其胁痛经治疗后未再复发。

按语:本例遵先贤之教导:

“胆以通降下行为顺,欲速无如大黄之泻下”

故大黄用量较大,取其清热下瘀,推陈致新;金钱草、茵陈清热利胆;木香疏肝理气而止痛;甘草和中并制大黄之峻猛。诸药合用,增强胆汁分泌和排泄功能,自无胆汁壅阻湿热内生,故能迅速治愈并控制发作。

上述4例患者其临床症状虽不同,然主要病因皆为热邪内扰,故治以清热通下的大黄甘草汤加味而收著效,充分发挥中医一方多能的作用,这是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特点。仲圣之方,药少而精,在治疗上要严格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加减,做到药不虚发,定能收到鼓之效。大黄和甘草的用量要有严格的比例,用于清热通下,一般为4:1,如果甘草多于大黄就难收到预期的疗效。(《仲景学刊·第三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