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否需要“现代科学标准”?

浏览 8

中医需要不需要“现代科学标准”?最近中医界有一种观点在逐渐凸显:科学是多元的,科学标准也应当是多元的,中医与现代科学不同,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和规范中医。这种观点正在影响和模糊着一些人对中医的认识。就中医的科学性判定而言,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是毫无疑义的。而从发展中医、提高中医科学水平的角度去看,这一认识不但不是“毫无疑义”,而且很有商榷之处。

现实的回答

中医需要不需要现代科学标准,应当从中医发展的实践中寻找答案,让我们来看几个现实问题:

首先,中医的某些理论需要不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去衡量修正。例如“胃喜为补”是中医学中比较经典的理论,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但是,用现代科学眼光去审视,“胃喜为补”理论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所谓“胃喜为补”,即是主张患者的饮食要以胃的喜恶来调节,患者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不逆胃喜而强加之,如此才能达到补益的目的,也就是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说的“食入自适者,即胃喜为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临床已经明确表明,“胃喜为补”理论是不严格的,许多疾病并不适用于它。如糖尿病,再“自适”的食品,如果含糖量过高,是要禁食或者少食的。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对脂肪的食用是要限量的,是不能因“胃喜”而无所顾及。这里明显表现出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之间的矛盾,何去何从,显然是要遵循现代医学的理论,因为用科学的标准去衡量,现代医学理论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类似“胃喜为补”的理论,中医学中不会仅此而已。

其二,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的评价需要不需要现代医学标准的辅助。中医是通过辨证来识病和断病的,但是,仅仅建立在证候之上对病进行诊断是不准确的,也是过于笼统的。如最普通的胃脘痛,可以表现在西医的胃炎、胃溃疡、胃穿孔、胃癌等诸多疾病中。如果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中医的胃脘痛只限于证候分型而不进一步进行西医相关疾病的分类诊断和病程诊断,就有可能在治疗中贻误病情。尤其像胃癌、胃穿孔这样的疾病,只限于胃脘痛水平的辨证是远远不够的,这类疾病能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其预后是有天壤之别的。同样,对中医疗效的判断,单凭证候的变化去估价疗效也是不彻底的,根据也是不充分的。因为仅仅是证候的消失并不就说明是疾病的痊愈。许多疾病的稳定期,如果不借助现代仪器的检查,就中医而言是无证可辨的,但是无中医之“证”并不说明就无西医之“病”。

其三,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需要不需要现代科学的支持。中药要打入国际市场,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中药质量的控制问题。用什么方法和标准来控制?当然是要国际认可和通用的方法和标准。目前这些先进可行的方法和标准也只能来自现代科学。尽管我们也在积极努力制定符合中医自身特点的一系列标准,但是要得到国际认可,标准的基本点是不会有根本改变的,如药物的有效成分、毒副作用、重金属含量等,不会因为是中医而降低要求。相关的检测也是离不开现代科学方法和标准。

以上现实问题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在我们中医发展的实践中,许多方面是不能没有现代科学方法和标准的支持的。

怎么看“科学多元化”

科学多元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认识世界的进程中,允许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科学形式共同存在和独立发展。西医的科学性无需赘述,中医的科学性也不容怀疑,尽管中医与西医有着非常不同的思维模式,但是从科学多元性看,两者的科学地位应当是同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应当受到轻视或不尊重。

除此之外,关于科学的多元性,还应有以下三个层面的理解:

不同科学单元的发展水平是不同一的。科学的多元性强调不同科学单元在科学地位上是同等的,但这并不说明它们的科学水平也是同等的。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经历了一个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水平是有时代差距的,所以才有古代科学、近代科学和现代科学之分。古代科学的突出特点是经验的总结、现象的描述、猜测性的思辨,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水平差距。严格地说,中医尚未完全超越古代科学的水平。如同有的学者曾经指出的:“中医学是典型的古代科学,不是现代科学,理论有相当的科学性,但不太严格,需要提高到现代科学理论的严格程度。”

不同科学单元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不代表整体水平。虽然比较之下不同科学之间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如中医的整体研究与西医的还原研究即互为优势又互为不足。但是,这种优势和不足并不代表各自的整体科学水平。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中医具有“整体研究”的优势就表明中医已经超越“古代科学”水平,也不能因为西医不具有中医的“整体研究”优势就认为西医的科学水平不如中医。所以,理解“科学多元化”问题,在正确把握其科学地位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科学单元之间存在的差距。不能因为其科学地位的平等,而忽视或掩盖科学单元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更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不同科学单元之间是开放和联系的,不是对立的。科学的多元性有一个关键意味,那就是不同科学形式都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在研究发展中不能违背这些特点和规律。例如中医的整体思维特征和规律与西医的还原思维特征与规律。但是,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封闭的,开放性与联系性是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所以,强调科学的多元性,意在强调不同科学形式在发展中不要违背和破坏自身的规律,而不是将不同科学单元之间划一鸿沟,彼此对立,互不来往。李约瑟认为,科学在各种不同文明中有着不同的源头,但由于自然是同一的,这使科学终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而发展成为具有普适性的事业。《文化一二三》的作者也曾说道:“如果能够说”古代科学“,那么,就要认真地想一想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之间的联结。无疑,古代科学、中世纪科学与近代科学是有区别的,但尽管存在着种种区别,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也存在联系,存在着前后相继或相替的关系。”可见,科学无论是前后承继还是毗邻影响,说明它们是有共性的,是有内在联系的,相互之间不能完全割裂。这一点对理解科学多元性至关重要,那种认为“多元”就是“各自为政”、彼此对立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不同科学单元都需要“大科学”的评判:我们在笼统谈科学水平时,其实既不是以东方科学水平为标准,也不是以西方科学水平为标准,而是以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水平,即“大科学”水平为标准的。大科学水平是人们在对不同科学知识(包括东西方科学)的综合吸收积累形成的,它衡量科学水平的基本依据主要就是科学表现出来的“先进性”。我们有时所说的“现代科学”,就是指大科学在当下时代表现的水平。它既不代表东方科学也不代表西方科学,而是各种科学在综合发展中的整体表达。中医的科学水平如何,西医的科学水平如何,都需要用“大科学”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科学”也不是限于我们自己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而是以世界科学发展的水平为标准的。所以,在与现代科学水平的比较中,不仅是我们的中医存在较大差距,同样,我们的西医也存在着明显的距离。

总之,强调科学的多元化,意在保护不同科学单元在发展中的独立性,而不是彼此对立。中医在发展实践中对现代科学表现出的依赖性,足以表明不同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果将科学多元化当作科学对立的根据,那么,中医自身具有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双重性是如何形成的?两种科学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将遵循怎样的原则去发展?我们将陷入难以自拔的悖论之中。

(责任编辑:zxwq)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