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方案频换对谁最不公

浏览 11

过去十年,江苏高考(Q吧)方案经历了4次变化,用了5个方案,如此频繁的变动,在全国极其罕见。南京一家调查机构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46.25%的教师和76.7%的家长认为,“这是在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


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今天,如何使高考这一选拔机制更好地适应教育新形势需要,成为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江苏近年来的高考改革,体现了一定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然而,作为一项牵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10年频换5个方案的变动,使得改革的严谨性大打折扣,反倒更像一场不负责任的实验游戏。众所周知,高考是高中教育的重要风向标,每一次高考“城头变换大王旗”,就意味着之前围绕原方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全部作废,必须推倒重来。这无疑将严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学校和家长手忙脚乱,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培养和选拔。


之所以出现这种无序局面,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主管部门简单武断的行政思维,无视教育规律,对学生的利益缺乏必要的尊重。不容否认,每一次改革的初衷都是好的,教育部门想通过改革引导学校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培养,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但这种朝令夕改的拍脑袋作法,违背了以一贯之的教育规律,使得讲求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往往被迫中途夭折,造成学习时间和成本的极大浪费。


和所有改革一样,高考改革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根据实践效果推动方案臻于完善。但每一年高考关系到一届学生的命运,每一名学生都是祖国未来的人才,是需要尊重的个体。高考方案频换,看似对选拔机制的完善,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不公。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更像一场赌博,每一届学生只能期盼自己所参加的高考,尽可能符合自己的学习体系,否则就注定要成为改革祭坛上的牺牲品。


知识是多元的,高考方案调整实际上就是各种学科之间的博弈。这就决定了学校和教师跟着高考走的命运。据报载,由于今年江苏高考方案规定文理科不分开划线,导致部分学校甚至动员所有高二学生都选文科,使得物理化学老师赋闲,历史政治老师工作量增加两三倍。这样的文理倒挂现象,无疑是对前些年“重理轻文”的矫枉过正,如此不成熟的方案出炉,当地教育部门难辞其咎。


诚然,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无论是传统的“3 2”模式,还是灵活的“3 大综合”、“3 小综合”,出现褒贬不一的各种声音,是正常现象。教育部门必须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将其充分体现在方案中,并保持其稳定性,而不应听风就是雨,今儿个“面多添水”,明儿个“水多加面”。请记住,任何人都不是改革实验的“小白鼠”,以折腾一批甚至几批人来检验高考方案优劣,这样的代价太大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