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气短吃什么中成药

浏览 8

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心悸可分为心血不足,心气虚弱,阴虚火旺,痰火上扰,气滞血瘀五种类型,故其饮食宜忌的原则也应有所选择。心血不足型:常表现为心悸不宁,面色少华或萎黄,夜寐不安,或多梦,胆小善惊。此类患者宜食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心气虚弱型:常感心悸气短,动则出汗或自汗,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胃纳减少,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宜常食用温阳益气之物,忌食生冷滋腻物品。,阴虚火旺型:经常心悸而烦,咽痛口干,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而烦躁,或有盗汗,舌红少苔。宜食生津养阴安神食品,忌食香燥辛散之物。 痰火上扰型:常感心悸心慌,胸闷不安、烦躁不眠、头晕口苦,或痰多恶心、舌苔黄腻。

中医治疗

心慌气短即心悸的治疗发生了重大改变临床研究重大发现:心悸一定要从脾(胃)论治。

1. 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属火 ,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土相生的母子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有云“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

2 .“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的实践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心气、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说。对于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忌膏梁厚味、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病治疗上收功,远比心病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护心胶囊,首先温中理气,就是着重于脾胃功能的调理,而后活血化瘀进一步治疗心脏病。就从现代医学的观点论,调理脾胃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血粘度,阻止动脉硬化形成,这不仅有治疗上的意义,而且有抑制病情发展和预防的重要意义。

3 .重视脾胃升降治疗心病的重要性“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升降出人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然过程。即脾(胃)功能失调,饮食精微不化,扰乱脂质代谢,聚而生浊,或为湿热,或为痰湿,浊痰交织,滞而化癖,阻碍心机不能运转,成为所谓“痰湿阻滞心脉”的“胸痹”证。因此,升降脾胃,阻断病理形成,可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病位在心,但其根在脾。不言而喻,升降脾胃愈心病的重要意义就寓于其中。护心胶囊,温中理气,活血化瘀。调节脾胃气机,降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根源上调治心脏病。而大多中药通过补气利水是有欠缺的,治标不治本啊。

4. 心脾(胃)同治中“标本缓急”的从属性无论从病因,还是从治法上,中医学均认为:心病发生多由脾胃病在先。这是因为“脾(胃)为生痰之源”。心虽主血和脉两个方面,但只有脾(胃)运化与升清正常,血的化生之源不断,脉管得养,血质正常,无浊痰湿热之邪漪溜于体内,才能使心的功能活动正常,反之则脾(胃)病及心。

研究表明:脾胃功能失司,化浊生痰,痰热与痰湿互结,促成新陈代谢紊乱。血管失去营养,脆弱而失去了弹性,痰浊粘腻,阻遏气机,气滞则血流不畅,导致心脉不通。这样不仅形成痰浊~气滞~血瘀,而且血瘀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使脂质代谢更加紊乱~血脂升高~血粘度升高~血管壁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一步加重,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心衰、房颤、心绞痛等。究其原因,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新陈代谢紊乱为诸多原因之重。再者如心悸,胸闷,胸痛,健忘,失眠,神昏,澹语,心下痞,忧思,晕厥、浮肿等心系诸病证,无不涉到脾(胃)者,而且多为脾(胃)病因在先。在治法上先使脾胃健,再活血化瘀法,实为“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机体内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粘度降低,心肌供血状态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此治法可谓心脏病防治学上的又一进步。护心胶囊正是应运而来,先健脾胃,后活血化瘀,再顽固的心衰患者经过调治也会迅速好转起来。如果一个劲地化瘀或补气或利水,伤胃伤了元气,治标不治本,怎能治好心病?况且老年人大多胃气衰败,一定要先固胃气,方可治愈心脏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