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高, 气血运行于人体皮肤表面, 新陈代谢非常活跃, 皮肤毛细血管易扩张, 血流畅通, 体内阳气生发, 阴气内伏, 容易引起阴阳失衡。
夏季气候炎热, 人们出汗较多, 损耗掉了大量的水和营养物质, 造成体内钙、 铁、 钠、 钾等微量元素的流失, 影响了体内的酸碱平衡。 由于天气炎热、 人们食欲降低、 胃酸减少、 消化能力减弱。 此时如果摄入的营养成分不够, 就容易出现体液失调、 代谢紊乱、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迟钝、 共济失调、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使人烦躁、 嗜睡, 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长夏, 低压、 高温、 潮湿, 人体汗液不易排出, 或出汗后不易蒸发,使人烦躁、 疲倦、 乏力、 食欲不振、 消瘦。 夏天日照时间长, 紫外线强, 容易破坏皮肤细胞, 引起皮肤浅表血管扩张充血, 甚至细胞水肿、 渗液, 发生皮肤疾病。 夏季汗液与皮脂的分泌增加, 皮肤表面的代谢产物增多, 过多的汗液又造成皮肤酸度下降, 抗病能力减弱, 导致皮肤表面的各种感染, 引起毛囊炎、 疖肿、 汗斑、 股癣、 痱子等。 尘埃黏附于暴露的皮肤, 如手、 颈、脸面, 易招致葡萄菌、 链球菌、 真菌等感染, 蚊虫叮咬后皮肤还会出现丘疹、风团、 红斑、 水疱等炎症。
人体脾脏与长夏相呼应, 夏季气温高, 体内热量不易散发, 胃肠内的温度也比较高, 消化液分泌减少, 胃酸降低, 食欲神经受到压抑。 长夏饮食中寒凉食物较多, 使体内冷热交替频繁, 易导致胃肠痉挛, 发生腹痛、 腹泻、痢疾等。 脾脏喜燥而厌湿, 一旦受损, 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 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临床可见脘腹胀满、 食欲不振、 大便稀溏, 甚至水肿。
早夏, 风多低温, 加强了空气对热的传导, 体内热量大量散失, 机体容易受寒冷的侵害而发生风湿病、 支气管炎、 结核病、 肾病、 关节炎、 慢性 腰腿痛等疾病。
长夏, 空气相对湿度高、 气温高、 风少或无风, 汗液蒸发困难, 体内热量积蓄过多, 容易中暑虚脱昏迷, 出现大量出汗、 心烦、 疲倦、 体温升高、 头晕、 呕吐、 下肢肌肉痉挛等症状。
夏季高温潮湿, 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大量滋生, 食物容易腐败变质, 是各类消化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多发季节。 易发生急性细菌性痢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 腹泻、 肠炎、 细菌性食物中毒、 霍乱、 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夏天闷热潮湿, 昼长夜短, 日照时间长达 12 小时, 人体出汗多, 体液损耗大, 血液循环快, 心脏负担重, 血液中球蛋白减少, 血液温度增高、 黏度增大, 心率增加, 容易发生突发性眩晕、 偏头痛、 脑出血、 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 特别是高血压、 心脏功能不全及冠心病人, 很可能会因闷热而中风,诱发或加重疾病, 危及生命。
由于夏季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 阴气内伏, 如果阳气生发受阻, 体内就会积蓄热量, 燥热伤阴, 阴阳失调, 内扰脏器, 引发“上火”。 心火表现为低热、 盗汗、 心烦、 口干、 口腔溃疡、 小便短赤、 心烦易怒等; 肺火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 潮热盗汗、 手足心热、 失眠、 舌红等; 胃火表现为上腹 不适、 口干口苦、 大便干硬、 轻微咳嗽、 便秘、 腹胀、 舌红少苔等; 肝火表现为头痛、 头晕、 耳鸣、 眼干、 口苦口臭、 两肋胀痛等; 肾火表现为头晕目眩、 耳鸣、 耳聋、 牙齿松动、 五心烦热、 腰腿酸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