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要分 “苦夏”与 “长夏”

浏览 9

  夏三月是指立夏过后的农历四月、芒种过后的农历五月和小暑过后的农历六月。夏至之前,阳气至盛,是通常所说的 “苦夏”;而夏至之后,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下降,则进入了 “长夏”阶段。长夏与苦夏是两个不同的阶段,需要注意的养生重点不同,也自然需要采取不同的养生之道。


  1、“苦夏”养生先 “养心”

  从立夏开始到夏至结束属于第一个阶段,此期间夜间逐渐缩短,天气越发炎热,万物生长茂盛。受天气影响,人们很容易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的现象,同时还可能伴有心烦意乱、情绪急躁、头昏头重、无精打采、浑身没劲等表现,这种为夏日所苦的现象称之为 “苦夏”。从季节同五脏的对应来说,“苦夏”时节同五脏中的 “心”相对应,在中医学上 “苦夏”饮食应当 “清心降火,因暑取凉”。

  这里所说的 “心”并非仅仅指 “心脏”,而是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苦夏之中,首先要做好自我调整,保持平和心态和愉悦心情,注意处事不躁,心理平衡,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 “心静自然凉”。

  为了保持 “心静自然凉”的良好状态,在苦夏来临之际应适当吃些苦味食品。我国传统医学在苦味与五脏的关系中指出 “苦入心”,就是说苦味食品可入心经而降泻心火,所以夏季可选用苦瓜、苦菜、菊花、茶叶等苦味食品,可谓 “苦夏”宜 “吃苦”。

  在饮食上还要注意多食用清心降火的食物,不宜大量食用生冷、油腻以及辛辣燥热之物。此时适合饮食绿豆汤或粥、赤豆汤、酸梅汤、菊花茶、银花露、芦根水、西瓜汁、荷叶粥、扁豆粥、薏苡仁粥等;在时令果蔬中,各种瓜、豆类都具有良好的清热利湿作用。


  2、“长夏”养生重 “健脾”

  夏至结束之后属于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节气属小暑、大暑所在的农历六月,这个阶段也被称之为 “长夏”,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就有 “所谓长夏者,六月也”的记载。长夏时节,气温进一步升高,昼夜温差缩小,但因阴气上升,故降雨量大而集中,天气酷热而蒸闷,有暑气挟湿的特点。“长夏”在五脏中与 “脾脏”相对应。因为长夏热而多雨,湿气较重,而脾脏既能运化水谷,又能运化水湿,所以若脾脏健运,运化水湿之功正常,湿邪则不易伤人;反之,脾阳不振,湿邪过盛伤人,脾胃则又首当其冲。因此,在长夏季节里,饮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和中为主。

  中医上说,因为湿困脾,生清降浊的功能削弱,吃油腻或者过甜的东西就容易引发呕吐。所以饮食尤其要控制,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同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饮暴食。在日常生活中,除食用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苦瓜之类的清热食物外,还要吃些薏苡仁、芡实、赤小豆、莲子、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如以这些食物煮粥食用,更可养护脾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