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殉节官员李邦华简介 李邦华是怎么死的?

浏览 12


  李邦华是明朝末年著名清正大臣,在世之时,不畏权贵,敢于直谏,是受崇祯帝赞扬的能臣。他出身江西吉水,生于公元1574年,去世于公元1644年,入朝为官之后,不畏权贵,因此管路跌宕起伏。

  李邦华早年的时候,跟随邹元标接受教育,长大之后与自己的父亲一同中举,随后父子二人共同上京赶考。进士及第之后,受任泾县知县,在任期间,颇有政绩。于是后来官员考核,得忧升任御史。不过还没有正式任命,就因为党争问题而得罪朝中一些高官,闲置两年才得到任命。

  万历四十一年,称病回乡。当时朝中党争已经十分激烈,李邦华被看作是东林党人,又因为给邹元标辩解,被外放为山东参议。他父亲原本在南京,但热刑部郎中一职,因此也受到牵连被罢官。父亲被罢官后,李邦华干脆自己也称病不赴任。

  天启帝继位之后,力霸皇得到起复,官复原职。天启二年,升任光禄少卿,不久又为右佥都御史,接替毕自严巡抚天津。当时天津各地军务都存在许多弊端,李邦华上任之后,即刻着手整顿,改善天津军府面貌。使得津,门军,成为各镇表率。李邦华因为在任上的出色表现,升任兵部右侍郎。

  天启四年,赴京之时,李邦华刻意劝动孙承宗来规劝皇帝,因此得罪阉党,也得罪天启帝。李邦华自觉的称病而归,第二年就被阉党削了官籍。

  崇祯元年,李邦华被起任为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不久之后,改任兵部右侍郎,协理军政。上任不久,受到崇祯帝召见。而他在冬至祭之时,因为让护卫部队焕然一新,而受到崇祯帝赞赏厚爱,升任兵部尚书。

  坐到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后,李邦华能做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起来。他不是一味媚上的奸佞,而是有着报国大志的官员。所以在兵部尚书任上,李邦华自然不会什么都不做。相反做的还很多,企图能让军政变的更好。

  明朝当时整个军政,实际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士兵冒名顶替、训练不精、装备不足、虚冒等都是常见的问题。李邦华面对兵政混乱的情况,首先提出改变操练方法、慎重选择将吏、改造战车、精制火药、集中武器、责成防官、节约金钱、酌情兑马、演习大炮等九项建议。随后随着问题的发现,也一一上呈自己的建议。

  与天启时期不受重用不同,在崇祯帝一朝,李邦华受到崇祯帝的重用和信任。对于李邦华提出的建议,崇祯帝每每都是赞同的,让李邦华放手去干。所以李邦华在当时,实际上大力整顿了军政,有大功绩。

  不过还是老问题,李邦华不畏权贵,自然也就会得罪一批人。尽管崇祯帝有心保他,但是在上奏弹劾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最终还是解了他的官职。

  崇祯十二年,李邦华复起,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再次针对当时的军政,作出一些改变。不过因为父亲去世的原因,在还没有得到显著成果的情况下,李邦华就丁忧回家了。

  崇祯十五年,李邦华起复故官,掌管南方都察院的事务,不久接替刘宗周当了左都御史。在任之时,安抚左良玉部队,镇压叛乱士兵,维护国家安定,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李邦华上书建议崇祯帝固守北京,让太子南京监国。不久之后,李自成一部包围北京。李邦华想要上城亲自督战,遭到宦官阻止。在都城被攻陷之后,回到内室,留下绝命诗:“堂堂大丈夫是圣贤的徒弟,忠孝大节呀我誓死不易,临危授命呀我不能对不起自己。”上吊自杀了。

  南明政权追赠李邦华为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清朝赐谥号为“忠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