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殉节官员王家彦简介 王家彦是怎么死的?

浏览 45


  王家彦是明朝末年官员,生于公元1588年,去世于公元1644年,为福建莆田人氏,是奎山王氏后裔,字开美,号尊五。

  王家彦少时即聪明好学,为人刚正,少有大志,读书十分勤奋。天启元年,乡试中举,天启二年赴京参加省试,才华出众,深受主考官赏识,登文震孟榜进士。进士及第之后,初授开化知县。

  天启五年,王家彦为金华府兰溪县令。王家彦虽然是奎山王氏后裔,但实际上已经是普通农家了。出身底层,最能知民生疾苦,所以不会成为一位高高在上的官府老爷。不论是在开化县还是兰溪县,他都能深入群众,市场民情,从而依据实际推行方针政策。

  王家彦到兰溪之后,在深入考察,了解兰溪县情形之后,下令减轻赋税,兴修水利设施,修筑城墙,清理护城河,使得兰溪县面貌一变。百姓们得以安心生产,逐渐脱离贫困,生活安康,因此对王家彦大肆赞扬。

  因为在地方上的出色表现,王家彦被调回朝廷,任刑部给事中,后又转户部左侍郎。在朝之时,正是大奸宦魏忠贤专权之时。虽然无法与魏忠贤抗衡,但是却尽力劝解挽留清正大臣。

  公元1628年,崇祯帝继位。王家彦与兵部主事钱元悫、工部主事陆澄源各上疏弹劾魏忠贤,于是崇祯帝下令将魏忠贤逮捕归案。

  崇祯四年,针对当时存在的一些陈旧陋习,提出卓有成效的措施。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大义凛然,无所畏惧。所以才能面不改色,丝毫不顾忌皇帝的脸面,指出当时国家存在的弊端,揭露腐败不堪的现象。

  因为王家彦的公正不阿,受到朝中忠直大臣的赞扬,当时朝廷上下都将王家彦的议论作为名言,许多建议和措施都得到采纳。虽然以王家彦个人的力量,无法挽回当时整个国家走向毁灭的结局。但是长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上考虑问题的王家彦,却仍然给当时腐败的明王朝有所帮助。

  崇祯九年,王家彦回家服丧,丧期满后补吏科。在这个位置上,他弹劾贪官污吏无数。无所畏惧,面对权贵也未曾有所规避,革除弊端,许多官员因此收敛了手段。有王家彦在朝,对于当时的贪官污吏而言,也是一种威慑。

  崇祯十三年,王家彦升大理寺丞。崇祯十四年,为太仆寺少卿。大臣黄道周因建言遣戍,刑部尚书刘泽琛上书求情,还反遭责骂。最后还是王家彦和黄景昉等人四方奔走,才免于死刑。

  崇祯十五年,王家彦升少司徒,十六年拜右司马,协理京营军队政务。风雪之夜,王家彦提着灯笼一个人步行巡视,竟然无一人知晓。第二天,当场宣布谁守职谁失职,谁勤谨谁懒散,将官兵士都口服心服,此后再不敢偷懒。

  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攻打北京,王家彦奉命守安定门。后来北京被攻陷,王家彦大叹,随后跳下城楼。落地之后未亡,于是又在一户百姓家里自尽而死。起义军后来找到他的尸体,将尸体焚烧了。其仆人找到他残缺的尸体为其安葬,后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端。清朝离朝之后,赐谥“忠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