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医院护理

浏览 8

  肺癌介入治疗即经皮股动脉穿刺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是治疗肺癌的一种新方法。我科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采用支气管动脉灌入化疗术治疗晚期肺癌12例,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52~75岁,平均61.6岁。其中鳞癌9例,腺癌3例。左肺中心型5例,左肺上叶1例,右肺中心型4例,右肺上叶2例。分期均为Ⅱ、Ⅳ期。治疗效果:症状完全缓解2例,其中1例术前肺不张,化疗后瘤体消失、肺复张;部分缓解9例、无效1例。近期有效率达90%,随访13个月,其中2例死亡。

  2治疗方法

  病人平卧手术台上,常规消毒辅巾,腹股沟区局部麻醉后运用Seldinger技术,选择性穿刺右股动脉成功后,在X线透视下放置4F导管,经腹主动脉逆行向上,选择性地插入左或右侧支气管动脉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或摄X线片,观察肿瘤部位、形态与肺组织的关系及血供情况。确保留置导管于支气管动脉内,将术前准备的化疗药物缓慢推注进血管内。手术完毕,拔管穿刺部位用绷带加压包扎回病房。

  3.1术前准备

  ①常规做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胸部摄X线或胸部CT等检查。②术前做碘、青霉素与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本组1例发生碘试验过敏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术中所用造影剂为优唯显。③腹股沟区备皮,术前6h禁食,4h禁水,女病人常规留置导尿管。④根据癌肿的性质和对抗癌药物的敏感程度准备好抗癌药物;⑤向病人介绍手术方式及手术必要性,术后注意事项及治疗效果,以及与普通手术相比较的优点等,使病人从心理上可以接受并积极配合。

  3.2术后护理

  3.2.1观察出血情况:术后绝对卧床24h,遵医嘱测血压、足背动脉搏动,30min测量1次,血压、脉搏稳定后改为4h测量1次,因导管在动脉血管内操作有损伤血管使血管穿孔和血管壁撕裂,引起内出血的危险。如果发现血压低于90/60mmHg(1mmHg=0.133kPa)应立即采取措施。本组12例术后生命体征均正常,无内出血。

  3.2.2观察穿刺局部情况:术后嘱病人保持术侧肢体伸直,制动24h,并在穿刺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敷料渗血及皮下淤血。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对女性及老年病人排尿困难时给予导尿,并留置尿管24h,防止感染。本组12例无1例发生局部出血及感染。

  3.2.3观察有无血栓形成:注意插管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变化,以了解其供血情况,可与健侧肢体比较观察。因导管较粗,表面不光滑,在血管停留时间长,有使血管内膜受损或血管内粥样斑块脱落致血栓形成的危险。术后注意观察病人足背动脉搏动,特别是动脉硬化者,如发现肢体变冷、苍白、疼痛、无脉或脉弱,表示可能为血栓形成,应及时溶栓。本组12例无1例发生血栓。

  3.2.4疼痛的观察:介入治疗1~3天因肿瘤组织坏死,可引起肿瘤区疼痛。本组1例术后出现轻微胸痛,向病人解释后未作特殊处理,3天缓解;1例术后出现胸背部疼痛,考虑可能与高浓度药物或造影剂刺激肋间动脉有关。嘱病人多喝水,加速造影剂排泄,并给予复方丹参250ml静脉滴注,3天后缓解。

  3.2.5饮食护理:恶心、呕吐是化疗后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术后鼓励病人进食易消化食物。对有恶心、厌食者,更应注意饮食调节和搭配,以增加食欲。术后常规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枢丹20mg静脉滴注,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3.2.6预防感染:由于化疗药物致肿瘤细胞坏死而引起的机体反应,术后1周内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低热。术后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予对症处理。术后3天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3例术后第2天体温38~38.5℃,4例体温37.5~38℃,无1例发生感染。

  支气管动脉是肺癌的主要供血动脉。在支气管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使药物先经病变部位的细胞膜吸收滤过后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从而提高局部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对全身的不良反应,增强病人的耐受性。研究表明,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在机体能耐受的毒性限度内,杀死癌细胞的作用随药物学浓度增加而增加。抗肿瘤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等,具有刺激动脉内膜增生、引起血管腔狭窄、造成远侧组织缺血性坏死的副作用,导管应尽量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动脉,灌注期间要严密观察,一经发现远侧肢体缺血,应及时调整导管尖位置,输液扩血管药,以减少抗癌药物对靶血管的损害。在支气管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通过不同的化疗药物配伍灌注,控制和杀伤癌细胞,近期疗效十分满意。此法与普通手术相比具有简捷、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与常规化疗相比,具有增强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减轻痛苦等优点。



上一篇护理:腹胀与尿潴留护理下一篇护理:心肌声学消融治疗梗阻性肥厚心肌病的护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