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多的临床分析

浏览 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月经过多的临床分析于丽华(黑龙江省青冈县中医院黑龙江青冈151600)【中图分类号】R711.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2-0094-02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或“月水过多”。

月经过多,早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温经汤方下就有记载。后世各家针对虚、热、瘀,甚则痰湿等病机进行了论述,认识渐趋完善。病位上突出冲任;病机强调了气虚统摄无权,或血热流行散溢,此外尚有痰湿内阻、痰火虚热、虚寒等;治疗上以摄血止血、引血归经、和其阴阳、调其血气、滋阴制火为大法,并通过诊疗实践积累了不少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后人研究和治疗本病有所依据。

1病因病理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血热流行散益,或瘀血内阻致经量过多,或气虚统摄无权,使冲任不固,血随经泄所致。

1.1血热血热者来源于脏腑功能失调,或者体禀阳盛,或者素体阴虚,心肝肾之火动而然,在病变过程中与情志因素似乎关系密切。大怒暴怒,心情急躁,工作紧张均足以使心肝气郁而化火,火热下扰冲任子宫所致。在临床上我们发现血热常与阴虚有关,心肝之所以化火,也常与阴虚有关。

1.2血瘀一般认为,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气滞而致血瘀;或经、产(堕胎、小产、人流)之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禁房事,瘀血停留,积于冲任,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以致经行量多。然而我们根据临床观察认为,血瘀之所以形成,主要是肾虚偏阳,心肝气郁,以致冲任不得通达,从而导致血瘀,瘀阻子宫,损伤胞络,故致出血量多。

1.3气虚体质素弱,或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损伤脾气,中气不足。经行之际,气随血泄,其虚益甚,不能摄血固冲,以致出血量多。

本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程日久,并致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而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是,如气虚血热、气阴两虚而夹血瘀等证。

本病最为多见的是瘀热互兼。因为在肾心肝气郁的病变中,一方面肾虚偏阴,由于月经过多耗伤阴血,故而肾虚偏阴更加明显,程度加深,而另一方面,心肝气郁得阴虚而易化火,化火后形成血热,在心肝气郁的传变过程中,得肾虚偏阳而易致血滞成瘀。血热与血瘀合并,致成瘀热或者成热瘀,病程日久,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而出现由实转虚,致虚实兼夹的错杂病变。

2诊断与鉴别诊断2.1诊断

2.1.1临床表现于行经的第2或第3天经量明显增我,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也可伴月经先期或后期,或经期延长,但仍有一定的周期性。

2.1.2特殊病史如凝血机制障碍、甲状腺疾病、精神刺激,或经期、产后感邪或未节制性生活,或放置了宫内节育器,以及有停经后再出血病中我。

2.1.3检查妇科检查应注意子宫的大小、质地、活动及压痛情况,必要时需进一步和B超、诊断性刮宫、内镜检查,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腺癌及流产的出血。

2.2鉴别诊断

2.2.1崩漏崩漏在大量阴道出血时的症状与月经过多相似,但崩漏的出血无周期性,同时伴有经期延长,淋漓日久不能自然停止,与月经过多的有周期性出血和正常的经期显然不同,通过病史、发病经过等的询问,结合临床症状,不难鉴别。

2.2.2通过B超、宫腔镜及子宫内膜病检,排除子宫肌瘤及流产等病证。

3辨证论治本病诊断以月经量多而周期、经期正常为要点,辨证重在经色、经质。通常以量多、色鲜红或紫、质薄的属气虚。同时结合其他伴随证候审辨虚实。血热者,重在清热固经,气虚者重在补气摄血,但不能影响正常月经的排出,以免血瘀为害。血瘀者重在化瘀以止血。

本病的治疗,前人谓“和其阴阳,调其血气,使不相乘,以平为福”。

主证: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口渴,多梦,尿黄,便结,舌质红,舌苔,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固经丸加味(《丹溪心法》)。

炙龟甲10~15克,生地、白芍、熟地、黄芩各10克,黄柏6克,椿根以15克,香附、丹皮炭、侧柏叶各10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经期量多可加服1剂。

加减:若经血黏稠有腐肉气,或平均黄带淋漓,下腹坠痛者,重用黄芩、黄柏,酌加马齿苋30克、败酱草12克、薏苡仁10克;热甚伤津,口干而渴者,酌加天花粉15克,玄参、麦冬各10克,以生津止渴。

若有以上血热主证,又伴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或心悸少

寐等证,乃失血伤气耗阴,气虚血热之象。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用安冲汤(《医学衰中参西录》)加党参。

白术、黄芪各12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大生地、生白芍、海螵蛸、茜草、川断、党参各10克。

加减:若外感热邪化火成毒,经量多,经色黯红,臭秽,发热恶寒,少腹硬痛拒按,又宜清热解毒化瘀。方用解毒四物汤(《沈氏尊生书》方:黄连5克,黄芩、黄柏、栀子各9克,生地黄、当归、白芍药各10克,川芎5克)酌加败酱草、红藤、桃仁、丹皮各10~12克。

主证:经行量多,或持续难净,色紫黯,质稠有血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有瘀点,或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治血化瘀,固冲上血。

方药:加味失笑散(《实用妇科方剂学》)。

蒲黄10克,炒五灵脂15克,黑当归、赤白芍、川断、香附、山楂各10克,花蕊石15克,益母草30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经量过多可加服1剂。

加减:若见舌红无苔、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等阴虚证候者,酌加沙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6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若经行腹痛甚者,酌加延胡索12克、香附10克;兼口渴心烦者,酌加黄芩10克,黄柏6克,炒地榆10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