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结肠炎 典型病例中医处方

浏览 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素贤

  治痢当以虚实、寒热、气血为纲领,从消导、去滞、调气、和血、行血入手,将清湿热、解热毒、行气滞、和营血、化血瘀、祛寒湿、补虚损、固脾胃、益阴液、收敛固涩等治法按需结合。①清湿热当以黄连为主,例如芍药汤中黄连、黄芩组合,可清热燥湿解毒;②解热毒当以双花为主,双花是治疗痢疾的常用药,其解毒的功效优于黄连;③行气滞当以木香为主,例如芍药汤中木香、槟榔的组合,可行气导滞;④和血当以当归为主,例如芍药汤中芍药、当归、甘草同用,以和营理血;以上清湿热、解热毒、行气滞及和血的药,是中医治疗痢疾(炎症性肠病)的核心。⑤和营以芍药为主,例如治疗寒湿痢时,常用芍药、当归调营理血;⑥清解血瘀血热,以赤芍、丹皮为主,例如治疗阴虚痢时,常用赤芍、丹皮、槐花,凉血止血;⑦祛寒湿以干姜、肉桂、小茴香为主,例如真人养脏汤中肉桂可温肾驱寒利湿;⑧补虚损益以人参为主,例如连理汤中人参、甘草组合可补中益气;⑨顾护脾胃以白术为主,例如补中益气汤中人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⑩益阴津以麦冬为主,例如治疗阴虚痢时,常用石斛、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收涩以石榴皮、马齿苋为主,二者在内服、外用中作用明显。   对于不同证型应用不同治法的组合。以疫毒痢为例,疫毒痢症见:发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舌红绛或紫暗、脉滑数等症状。病理因素包括热毒、血毒、血热、血瘀及气滞五个方面。热毒以黄芩、黄柏、秦皮清之;血毒以赤芍、丹皮、金银花解之;血热以白头翁清之;血瘀以赤芍、丹皮化之;气滞以木香、槟榔行之。全方既清热凉血解毒又调气行血导滞,是多法合用而成。   典型病例   近期治疗一例放射性结肠炎患者。患者自2016年起,自宫颈癌放射性治疗后,出现腹泻腹痛,便中脓血,当地医院诊为放射性肠炎,西药治疗后症状缓解,然近期症状加重,口服西药缓解不明显。患者由家属搀扶入诊室,本次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腹泻,伴大量脓血便,每日5~7次,里急后重感明显,左侧下腹疼痛,便后痛减,纳谷不香,腹胀,心悸,头晕,周身乏力,舌淡苔厚腻,脉细弱。血压(HP):80/55毫米汞柱。结肠镜示:直肠、乙状结肠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并有灰白色痂膜。   诊断:放射性结肠炎。   辨证:寒湿热毒壅塞肠道,脾肾阳虚失于运化。   同时嘱患者到附近三甲医院输注红细胞悬液200毫升。   处方:红参10克,黄芪20克,熟地20克,山10克,山茱萸10克,石榴皮10克,诃子10克,五味子10克,白术10克,薏苡仁10克,补骨脂10克,仙鹤草10克,白及15克,海螵蛸10克,鹿角霜5克,炮姜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行步入诊室,服药前3天未便血,第4日泻下暗红色黏液脓血便,腹胀,肠鸣,大便稍成形,仍纳差,周身乏力,腹痛,手足怕凉,面色苍白,舌淡,苔黄腻,脉弦细。方药:黄芪10克,海螵蛸10克,白及10克,甘草10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败酱草10克,薏苡仁10克,五味子5克,山药10克,乌梅10克,炮姜10克,仙鹤草10克,熟地黄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服药后仍有便血,日4~5次,每次黏液脓血量较前有所减少,便质仍为暗红色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症状略缓解,肢体倦怠,形寒肢冷,舌淡,苔黄腻,脉弦细。处方:薏苡仁20克,败酱草10克,石榴皮10克,诃子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20克,黄芪20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白及5克,地榆10克,槐花10克,细辛5克,炮姜10克,仙鹤草10克,炙附片5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患者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消失,排便每天1~2次,为稀糊状,周身乏力、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明显缓解,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查HP:120/69毫米汞柱。处方:黄芪20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炙甘草15克,没药15克,白及15克,地榆炭15克,仙鹤草20克,槐花15克,马齿苋20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炮姜15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经治疗2个月后,患者症状基本缓解,复查结肠镜正常,继服蛋白粉。   临床治疗此例以虚为主的慢性痢疾患者时,除上述十一法外,更将阳和汤的思想融汇其中,滋补阴血,补肾助阳。故在治疗急性痢疾或慢性痢疾复发,应着重选用清热凉血解毒、调气行血导滞的组合模式;而慢性痢疾应着重选择补虚收涩兼以化湿温阳的组合模式。(刘素贤 辽宁中医药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