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中医称之为“奶癣”或“胎敛疮”,是有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炎症,为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 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易复发,可泛发或局限,由于病变在表皮,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1 婴儿湿疹·临床表现 起病大多在出生后1~3个月,6个月后逐渐减轻,1岁半后大多数患儿自愈。一部分患儿延至幼儿或儿童期。 病情轻重不一,皮疹多见于头面部,逐渐蔓延至颈部、肩部、躯干、四肢。 皮损呈多形性,初起时为红斑或红丘疹,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增多,出现丘疱疹、小水疱、糜烂、结痂等,时好时坏,反复发作。 有奇痒,患儿夜间哭闹,躁动不安。 可因搔抓而继发感染,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极少数患儿可发生全身感染。
1.临床分期 (1)急性期 起病急,皮肤表现为多数群集的小红丘疹及红斑,基底水肿,很快变成丘疱疹及小水疱,水疱破溃后糜烂,有明显的黄色渗液或黄白色浆液性结痂,厚薄不一,外围可见散在小丘疹。面部皮肤可有潮红及肿胀。 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常合并擦烂。 破溃可能继发感染。 患儿痒感明显,烦躁不安。 (2)亚急性期 因治疗不当由急性期湿疹演变而来。 渗出红肿,结痂逐渐减轻,皮损以小丘疹为主,可有白色鳞屑,残留少许丘疱疹及糜烂面。痒感稍减 (3)慢性期 由急性、亚急性期演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慢性期表现。 反复发作,多见于1岁以上婴幼儿。 以皮肤粗糙、肥厚、丘疹、鳞屑及色素沉着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分布在四肢,在一定诱因下,可急性发作,明显瘙痒。
2.临床分型 (1)脂溢型 多见于1~3个月婴儿。 患儿前额、颊部和眉间皮肤潮红,被覆黄色油腻性鳞屑,头顶可有较厚的黄色液痂。严重时,颏下、后颈、腋及腹股沟可有擦烂、潮红及渗出。 (2)渗出型 多见于3~6个月婴儿,尤其是肥胖的婴儿。 患儿双侧面颊可见对称性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间有小水疱和红斑,底部水肿,片状糜烂,有黄色浆液渗出。 (3)干燥型 多见于6个月~1岁婴儿。 皮损表现为丘疹、红肿、硬性糠皮样鳞屑及结痂,常见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侧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