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山黄豆藤
实际拼音: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
别名:螃蟹眼睛
来源:豆科山黄豆藤Rhynchosia dielsii Harms,以全草或根入药。
生境分布:四川。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祛风,解热。主治小儿肺热咳嗽,各种惊风。
用法用量:小儿1~3钱,宜注意。成人0.5~1两。
注意事项:多用可使人声哑,切宜注意。
《中华本草》:山黄豆藤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实际拼音: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Rhombicleaf Rhynchosia
别名:螃蟹眼睛、古眼风、三叶豆。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菱叶鹿藿的茎叶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ynchosia dielsii Harm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晒干。
原形态:菱叶鹿藿 缠绕草本。茎细长,密被黄色长硬毛或短柔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近菱状卵形,长4-10cm,宽2-5cm,叶脉由基部3出,叶片两面被柔毛,并有腺点;侧生小叶偏卵形,长3-7.5cm,宽1.5-4.5cm。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具梗,被短柔毛;花冠黄色,长8-11mm;花萼钟状,5裂;雄蕊10,二体,花药1室;花柱1,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子房上位,胚珠2。荚果阔椭圆形或倒卵形,中间凹陷,扁平,红紫色,被短柔毛。种子2颗。花、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竹林中及山坡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
性味:味苦;涩;性凉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定惊解毒。主风热感冒;咳嗽;小儿高热惊风;心悸;乳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注意事项:《四川中药志》:无热者忌用。多服致哑。
各家论述:1.《四川中药志》:清热,治老人心跳、心累及小儿惊风。2.《重庆草药》:除风解热。治小儿风热咳嗽,各种惊风,黄七风(初生儿五至七天,全身发黄,高热惊风,口吐白泡,不食)。
《中药大辞典》:山黄豆藤
出处:《四川中药志》
实际拼音:Shān Huánɡ Dòu Ténɡ
别名:螃蟹眼睛(《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菱叶鹿藿的茎叶或根。全年可采。
原形态:缠绕草本。茎细长,密被黄色长硬毛与短柔毛。3出羽状复叶;互生;侧生小叶卵形,长3-7.5厘米,宽1.5~4.5厘米,顶生小叶卵形,或近菱状卵形,长4~10厘米,均渐尖,叶脉基部3出,叶片被柔毛,上面稀疏,下面较密,并有腺点。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具梗,被短柔毛;花黄色,长8~11毫米;花萼钟状,5裂;花冠蝶形;雄蕊10,2体,花药一式;花柱1,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子房上位,有胚珠2枚。荚果红紫色,短矩形、阔椭圆形或倒卵形,中间凹陷,扁平,被短柔毛。种子2粒。花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竹林中及山路旁。
性味: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涩,无毒。"
②《重庆草药》:"味苦,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①《四川中药志》:"清热,治老人心跳、心累及小儿惊风。"
②《重庆草药》:"除风解热。治小儿风热咳嗽,各种惊风,黄七风(初生儿五至七天,全身发黄,高热惊风,口吐白泡,不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注意事项:《四川中药志》:"无热者忌用。多服致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