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

浏览 7

《中国药典》:鹿角

实际拼音:Lù Jiǎo

英文名:CORNU CERVI

来源:本品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花鹿角)、“ 鹿角脱盘”。多于春季拾取,除去泥沙,风干。

性状:

马鹿角:呈分枝状,通常分成4~6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盘状,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习称“坐地分枝”;第二枝与第三枝相距较远。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长短不等的断续纵梭,习称“苦瓜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窝状孔。无臭,味微咸。

梅花鹿角:通常分成3~4枝,全长30~60cm,直径2.5~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纵向排成“苦瓜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鹿角脱盘: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类白色。

炮制:洗净,锯段,用温水浸泡,捞出,镑片,晾干;或锉成粗末。

性味:咸,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用于阳痿遗精,腰脊冷痛,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6~15g。

贮藏:置干燥处。

《中华本草》:鹿角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雷公炮炙论》:鹿角使之,胜如糜角,其角要黄色紧重大好者。

2.《本草图经》:鹿,年岁久者,其角坚好,煮以为胶,入药弥佳。

实际拼音:Lù Jiǎo

英文名:Deerhorn,Antler

别名:斑龙角、鹿角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马鹿已骨化解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梅花鹿角”、“马鹿角”、“鹿角脱盘”。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一般于冬季或早春连脑骨一起砍下称“砍角”,或自基部锯下,洗净,风干;或在春末拾取自然脱落者,称“退角”。

原形态:

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栽培:人工饲养与野生二种,以野生者之角为佳品。

性状:

性状鉴别(1)梅花鹿用通常有3-4分枝,全长 30-60cm,直径2.5-5cm。侧技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技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技与第一枝相距较远,生枝末端分成两小技。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骨钉断续排成纵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2)马鹿角 呈分枝状,通常有4-6分枝,全长50-120ml。

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具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靠近第一枝着生。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大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针”,并具有纵棱。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黄褐色,中部多是灰褐色,具蜂窝状初。臭,味微咸。

(3)鹿角脱盘 又称鹿花盆。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中部具蜂窝状细孔。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个球形。质坚硬,断面外留骨质,灰白色,中部类白色。无臭,味微咸。

化学成分:鹿角含胶质25%,磷酸钙50%-60%,碳酸钙及氮化物。另含氨基酸,内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

药理作用:抗炎作用;多毛鹿角正丁醇提取物(BETA)50mg/kg腹腔注射给于大鼠,可见大鼠肝和脑组织中线粒体的单胺氧化酶(MAO)活性被明显抑制。体外实验亦证明具有对MAO抑制活性。鹿角提取物40mg/kg,可使氟烷轻度麻醉狗心搏出量明显增加。

鉴别:

理化鉴别取梅花鹿角和马鹿用新鲜横断面,在紫外光灯(365um)下观察:梅花鹿角骨密质显亮白色,骨疏质显灰白色荧光。马鹿角骨密质显淡蓝色。骨疏质显蓝褐色荧光。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浸出物依热浸法测定,浸出物心得少于17.0%。

炮制:鹿角片:锯成长段,用热水浸泡,取出镑成薄片后晒干。鹿角粉:取镑片研成细粉。《千金·食治》:鹿角,错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浸之,微火熬令小变色,暴干,更捣筛。

性味:味咸;性温

归经:肾;肝经

功能主治: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痈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禁服。

复方:①治奶发,诸痈疽发背:烧鹿角,捣末,以苦酒和涂之。(《补缺时后方》)②治下注脚疮:鹿角,烧存性,入轻粉同研,油调涂之。(《医林集要》)③治妊娠忽下血,腰痛不可忍:鹿角(锉)一两,当归(锉)一两。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洪氏集验方》)④治产后下血不尽,烦闷腹痛:鹿角,烧成炭,捣筛,煮豉汁,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稍加至二匕。不能用豉清,煮水作汤用之。(《千金方》)⑤治胞衣不下:鹿角屑三分。为末,姜汤调下。(《产乳集验方》)⑥治腰痛:鹿角屑,熬令黄赤,研,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产乳集验方》)⑦治筋骨疼痛:鹿角,烧存性,为末,酒服.一钱,日二。(《纲目》)⑧治骨虚极,面肿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气衰发落齿槁,腰脊痛,甚则喜唾:鹿角二两,川牛膝(去芦,酒浸,焙)一两半。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空心盐汤送下。(《济生方》鹿角丸〕⑨治妇人白浊,滑数虚冷者:鹿角屑,炒黄,为末,酒服:钱。(《妇人良方》)⑩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鹿角,炙令焦,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渐加至方寸匕。(《千金方》)11.治溺血久不止,脉细数者:鹿角八两(烧灰),秋石一两(煅灰)。共为末,蜜丸,乌梅汤下三钱,(《医略六书》鹿角秋石丸)

各家论述:

1.《纲目》: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

2.《本草经疏》:鹿角,生角则味咸气温,惟散热,行血消肿,辟恶气而已。咸能人血软坚,温能通行散邪,故主恶沧痈肿,逐邪恶气,及留血在阴中,少腹血结痛,析伤恶血等证也。肝肾虚,则为腰脊痛,咸温入肾补肝,故主腰脊病。属阳,补阳故又能益气也。

3.《本经》: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4.《别录》: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

5.《千金·食治》:屑服方寸匕,日三,益气力,强骨髓,补绝伤。

6. 孟诜:妇人梦交者,鹿角未三指撮,和清酒服;女子胞中余血不尽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7.《日华子本草》:疗患疮痈肿热毒等,醋摩敷;脱精尿血,水摩服;小儿舌鹅口疮,炙熨之。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乳腺炎。将鹿角锉为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5g。每次2-4粒,日服4-6次。治疗27例,除1例用药3天无效改用他药外,余皆治愈。初起者疗效较好。

《中药大辞典》:鹿角

出处:《本经》

实际拼音:Lù Jiǎo

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已骨化的老角。分砍角和退角两种。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间,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又称"解角"、"掉角"或"脱角",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脑骨。多在3~4月间采收。

性状:

①花鹿角

为梅花鹿的老角,呈分枝状,三岔或四岔,长约30~50厘米,左右两枝对称.主枝稍向后面弯曲,直径2.5~4.5厘米。分枝向两旁伸张;枝端渐细。基部有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表面黄棕色,枝端浅黄白色,无毛,有光泽,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有纵棱。质硬。断面周围白色,中央灰色,并有细蜂窝状小孔。气无,味微咸。以质坚、全体有骨钉、光泽者为佳。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亦产。

②马鹿角

为马鹿的老角。形与花鹿角相似,每枝多为3~6岔。全长50~60厘米,直径约3~6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骨钉不显著,基部有珍珠盘。骨质坚硬,断面外围白色层极厚,中央多灰黑色,有的微呈红色,具粗蜂窝状孔。气无,味微咸。以粗壮坚实、无枯朽者为佳。

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云南、湖南、西藏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胶质25%,磷酸钙50~60%,碳酸钙及氮化物等。

炮制:

鹿角片:锯成长段,用热水浸泡,取出镑成薄片后晒干。鹿角粉:取镑片研成细粉。

《千金·食治》:"鹿角,错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漫之,微火熬令小变色,暴干,更捣筛。"

性味:

咸,温。

①《本经》:"温。"

②《别录》:"味咸,微温,无毒。"

归经:

入肝、肾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少阳、足少阴经血分。"

②《要药分剂》:"入肾经,兼入心、肝二经。"

功能主治:

行血,消肿,益肾。治疮疡肿毒,瘀血作痛,虚劳内伤,腰脊疼痛。

①《本经》:"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②《别录》:"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

③《千金·食治》:"屑服方寸匕,日三,益气力,强骨髓,补绝伤。"

④孟诜:"妇人梦交者,鹿角末三指撮,和清酒服;女子胞中余血不尽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⑤《日华子本草》:"疗患疮痈肿热毒等,醋摩敷;脱精尿血,水摩服;小儿重舌鹅口疮,炙熨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阴虚阳亢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杜仲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亦不宜服。"

③《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禁用。"

复方:

①治奶发,诸痈疽发背:烧鹿角,捣末,以苦酒和涂之。(《补缺肘后方》)

②治下注脚疮:鹿角,烧存性,入轻粉同研,油调涂之。(《医林集要》)

③治妊娠忽下血,腰痛不可忍:鹿角(锉)一两,当归(锉)一两。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洪氏集验方》)

④治产后下血不尽,烦闷腹痛:鹿角,烧成炭,捣筛,煮豉汁,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稍加至二匕。不能用豉清,煮水作汤用之。(《千金方》)

⑤治胞衣不下:鹿角屑三分。为末,姜汤调下。(《产乳集验方》)

⑥治腰痛:鹿角屑,熬令黄赤,研,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产乳集验方》)

⑦治筋骨疼痛:鹿角,烧存性,为末,酒服一钱,日二。(《纲目》)

⑧治骨虚极,面肿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气衰发落齿槁,腰脊痛,甚则喜唾:鹿角二两,川牛膝(去芦,酒浸,焙)一两半。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济生方》鹿角丸)

⑨治妇人白浊,滑数虚冷者:鹿角屑,炒黄,为末,酒服二钱。(《妇人良方》)

⑩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鹿角,炙令焦,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渐加至方寸匕。(《千金方》)

⑾治溺血久不止,脉细数者:鹿角八两(烧灰),秋石一两(煅灰)。共为末,蜜丸,乌梅汤下三钱。(《医略六书》鹿角秋石丸)

各家论述:

①《纲目》:"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

②《本草经疏》:"鹿角,生角则味咸气温,惟散热,行血消肿,辟恶气而已。咸能入血软坚,温能通行散邪,故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及留血在阴中,少腹血结痛,折伤恶血等证也。肝肾虚,则为腰脊痛,咸温入肾补肝,故主腰脊痛。气属阳,补阳故又能益气也。"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乳腺炎:将鹿角锉为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5克。每次2~4粒,日服4~6次。治疗27例,除1例用药3天无效改用他药外,余皆治愈。初起者疗效较好。

备注:鹿角除上述品种外,尚有野生的白鹿、白唇鹿、水鹿的角亦作鹿角使用。商品在四川称为草角(白鹿角)、岩角(白唇鹿角)、春角(水鹿角),产量均少,品质亦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