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药性味、功能的理论基础及如何在临床上应用

浏览 7

(1)中药性味、功能的理论基础

药物性味、功能的认识和论定,是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为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医疗作用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理论为共基础,而其中药物的功能,又是以性、味、作用部位(归经)、作用趋向(升降浮沉)、补和泻等药性理论为其核心的。

(2)中药性味在临床上的应用:

①四气(性)在临床上的应用: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疾病性质的寒热相对而言的。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大多是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黄连、可以清热泻火。反过来说,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大多是温性或热性,如热性的附子、干姜、可以温中除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是根据药性而说的。如果寒热夹杂的病证,又当寒热并用,寒凉药常用于阳证、热证;温热药常用于阴证、塞证。

②五味在临床上的应用:

五味,就是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此外还有淡味,所以实际上有六味。不过一般认为淡附于甘,故不再包括其中。

辛味:能散、能行、能润。多用于治疗表证或气血阻滞或肾燥的病证,如紫苏叶祛风散塞,木香行气,川芎行血,菟丝子润养。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多用于治疗虛证,或缓和拘急疼痛。如天冬、党参、滋补和中,甘草、饴糖、缓急止痛。

淡味:能渗、能利。多用于治疗湿邪或水气为患的病证,如仁、滑石能渗湿利水。

酸味:能收、能涩。多用于治疗虛汗,泻等证。如五味子敛虚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多用以治疗热证或湿证或气逆,秘结、痿软。如黄连泻火,苍术燥湿,大黄泄闹,杏仁降逆,黄柏、知母坚阴。

咸味:能下、能软坚。多用于便秘、结核、块等证。如芒硝泻下,牡蛎软坚散结。

③气味结合用于临床:

由于每一药物都具有气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尤其是有些药物具有两种味,更要全面认识,才能正确应用,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大有差异。如黄连苦塞,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芪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能清热除烦。所以不能把药物气与味孤立起来看,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用于临床。

(3)功能在临床的应用:

性与味,可以表明某些药物的共性,如辛温之品多能发散表寒,行气宽中,行血化瘀,温中止痛等。掌握性味不等于完全掌握功能,因功能除了以性味为依据外,还以归经、升降浮沉、补和泻等药性理论为基础,有些则是临床作用的概括总结。只有掌握了药物的功能,才能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药性理论,来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