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组成、方解、方义表析与运用

浏览 12

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9g),去皮 甘草二两(6g),炙 大枣十二枚(6枚),擘 芍药六两(18g) 生姜切,三两(9g) 胶饴一升(30g)。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挛痛喜得温按,神疲乏力,虚法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解】本方主治证是因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虚寒,肝木乘脾,故腹中挛急疼痛,痛时喜得温按。脾胃虚寒,血生化无源,心神失养,故出现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生化不足,气血俱乏,阴阳失调,则又可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四肢酸楚。此证虽表现复杂,但病变根源为中焦虚寒,由此引起筋脉挛急,营卫阴阳失调。治宜温中补虚为主,兼以调理阴阳,缓急止痛。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为君药臣以桂枝辛温,合饴糖辛甘化阳,温补中阳;芍药酸甘,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合饴糖则酸甘化阴,滋补阴血。生姜、大枣既温胃健脾以资生化之源,又助桂、芍调和营卫阴阳,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其合饴糖、桂枝可辛甘化阳,益气温中;配芍药又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佐使之用。诸药同用,可使中阳复,运化健,气血阴阳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配伍特点: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辛散与酸收并用,温而不燥,柔而不腻。温中补虚之中体现和里缓急,化生阴阳之中又可调和营卫,药性缓和,用途广泛。

【方义表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的常用方剂。

临床以腹中挛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气血虚较甚,出现面色萎黄、自汗发热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熟地以补养气血;如腹痛较甚加五灵脂、元胡以化瘀止痛;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温中散寒之力;如无饴糖,可用高粱饴或红糖代替。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气血不足,阴阳不和者。

4.使用注意本方药性甘温,呕家、吐蛔者以及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腹痛证忌用。

【附方】

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桂枝三两(9),去皮甘草二两(6g),大枣十二枚(6枚)擘 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胶饴一升(30g)黄芪一两半(5g)煎服法同小建中汤。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2.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当归四两(1g)桂心三两(9g)甘草灸二两(6g)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大枣12枚(6枚)上六味哎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30g)作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糖消。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产后虚赢不足,腹中疼痛不已,吸吸少气,或少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

3.大建中汤(《金匮要略》蜀椒二合去汗(6g)干姜四两(12g)人参二两(6g)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津,内胶饴一升(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功用: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方歌】小建中含桂枝汤,倍用芍药加糖,中补虚益气血,和里缓急调阴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