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方论精选、方论评议、医案助读

浏览 8

【原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黄芪一两半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功效】益气建中,调补阴阳。

【方证释义】本方较小建中汤补虚作用更强,现在常用于治疗溃疡病属虚寒型者。主要证候为:胃痛日久,痛处喜按,饥饿则痛,得食则减,喜热畏凉,舌苔薄白,脉虚而缓。如有肝胃不和之兼证,见吐酸、嗳气、呕逆、胀满等,可酌加乌贼骨、煅瓦楞、川楝子,有明显止痛效果,其他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方论精选】

魏荔彤:气虚甚,加黄耆,津枯甚,加人参,以治虚

劳里急,此言里急非单指里急之谓也,乃虚劳诸不足腹痛之谓也。故名其方为建中,正所以扶持其中气,使渐生阴阳,达于荣卫,布于肢体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吴昆:汗后身痛者,此由汗多耗损阴气,不能荣养筋骨,故令身痛。阳虚,故令脉迟;汗后,故令脉弱。黄芪、甘草之甘,补中气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卫气而实表;芍药之酸,收阴气也,桂中有热,同用之足以利荣血而补虚。此方以建中名者,建立中气,使其生育荣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矣。(《医方考》)徐彬: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芪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芪、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

若气短胸满加生姜,谓饮气滞阳,故生姜以宣之;腹满去枣加茯苓,蠲饮而正脾气也;气不顺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补正也。(《金匮要略论注》)陈元犀:虚劳里急者,里虚脉急也;诸不足者,五脏阴精、阳气俱不足也。经云:阴阳俱不足,补阴则阳脱,泻阳则阴竭,如是者当调以甘药。又云针药所莫及,调以甘药。故用小建中汤君以饴糖、甘草,本稼穑作甘之味,以建立中气,即《内经》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又有桂枝、姜、枣之辛甘,以宣上焦阳气,即《内经》

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是也。夫气血生于中焦,中土虚则木邪肆,故用芍药之苦泄,于土中泻木,使土木无忤,而精气以渐而复,虚劳诸不足者,可以应手而得耳。加黄芪者,以其补虚塞空,实腠通络,尤有专长也。(《金匮方歌括》).

【方论评议】新安医派著名医家昊昆,对本方以建中命名,有所阐释,他说:“此方以建中名者,建立中气,使其生育荣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矣。”金匮注家徐彬,对本方的加减用药有所关注,他说:“若气短胸满加生姜,谓饮气滞阳,故生姜以宣之;腹满去枣加茯苓,蠲饮而正脾气也;气不顺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补正也。”陈元犀对本方证的病机分析很精辟。魏念庭对方证中“里急”的解释,独具特色,他说:“此言里急非单指里急之谓也,乃虚劳诸不足腹痛之谓也。”

【医案助读】

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蔡某,女,30岁。患胃脘痛反复发作6年,时伴间断性黑便。经X线钡透发现十二指肠球后部有一黄豆大小的龛影。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来诊时上腹部疼痛,常于半夜后痛醒。饥饿时痛甚,食后则舒,按之痛减,喜温,喜屈身蜷卧,疲乏无力,面黄肌瘦,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辨证:虚寒性胃脘痛。投以黄芪建中汤减饴糖治之。3剂后其痛大减,继服3剂疼痛完全消失。嘱其按原方连续服药3个月后,再进行复查。连续服药105剂后,X线钡透:十二指肠球部龛影消失。体重增加,面色转红润,行动起来轻劲有力,随访12年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为典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表现。时而黑便,必溃疡并发出血所致。许多文献资料表明,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有确切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