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

浏览 6

【药物组成】人参10 g 茯苓9 g 白术9 g 半夏9 g 黄芩6 g 干姜6 g 黄连3 g 炙甘草6 g。

【组方依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与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钮。若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年高体弱、久病脾虚,皆可致脾胃亏虚,中阳不振,运化失健,水谷不能化生气血而为水湿,停聚成痰,痰湿壅滞,胃失和降;或中虚气弱,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气滞于心下,故可致心下痞满,满而不痛,按之濡。脾虚不运,胃纳呆滞,则见神疲食少,大便不实,肢倦无力,正所谓“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气虚失荣,则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故以此二方相合,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复其健运,则诸症自除。

【方药分析】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人参甘温健脾养胃补其虚;白术苦温健脾燥其湿;茯苓甘淡健脾渗其湿,与白术合更增健脾除湿之功;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中焦,更增人参健脾养胃之力,甘草、大枣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合用,能使中焦气机升降复常,脾胃气虚不运复健,共成和胃降逆,益气健脾,开结除痞之效。

【用方指征】临床上以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神疲,舌淡苔白或舌红苔薄黄,脉弦或缓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临床应用】

1.慢性胃炎

临床上以胃脘部痞满胀痛为主要表现,可伴干呕或呕吐,食少神疲,面色萎白,身倦乏力,大便不实,或有呃逆失气但腹满不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缓弱者可使用本方。

2.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临床上以上腹部胀满隐痛不适为主要表现,伴食少肢倦,面萎神疲,恶心呕逆,大便不实,食生冷油腻易出现腹泻,舌质淡暗或舌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弦者可以本方治疗。

3.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以腹泻液液脓血便,或呈血水样为主症,伴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里急后重,纳少乏力,肢倦神疲,或有发热,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缓弱无力者可以本方治疗。

4.肠激惹综合征

临床上以腹痛不适,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为主症,伴纳差乏力,面色萎白,身倦气短,语声低微,口干口淡,舌淡苔白,脉弦或缓弱者可投用本方。

5.慢性结肠炎

以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为主要表现,伴食少神疲,肢倦无力,心烦少寐,口淡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弦细或缓弱无力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6.神经性呃逆

临床以呃逆连声,历久不止为主要表现,伴纳少乏力,气短神疲,面色萎白,声低懒言,口苦或口淡无味,舌淡或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者可以本方治疗。

7.妊娠呕吐

妇女妊娠之后出现恶心呕吐,晨起明显,闻油烟味或其他异味刺激可诱发或加重,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清水痰涎,伴纳少身倦,气怯声低,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滑者可使用本方。

8.冠心病

临床上以胸闷或胸痛为主要表现,伴纳减乏力,面色萎白,神疲肢倦,气短声低,或有上腹胀闷痞满,便溏头晕,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者可使用本方治疗。

【临床报道】卢举浪以本方加黄芪30 g 治疗十二指肠球炎1例,每日1剂水煎服,共进35剂,经胃镜复查十二指肠球炎消失。杨瑞合以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治愈消化道肿瘤术后腹泻43例。其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34~68岁。贲门癌11例,胃癌18例,食管癌7例,肠癌7例;病史2个月至1.5年,腹泻每日2~5次。药用清半夏、干姜、黄连、炒白术、甘草各10 g,茯苓、太子参各15 g,黄芩6 g,大枣3枚。水煎服,日1剂。结果43例腹泻停止,大便成形,随访1个月无复发,全部治愈。汪明树以本方加味治疗1例胃大部切除手术后遗之痰饮证。以本方加丁香3 g,栝蒌壳、枳壳各10 g。服2剂痰涎止,再服3剂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善其后痊愈,以后随访未复发。孙浩以本方加减治疗小儿疳证1例。药用太子参9 g,茯苓9 g,生白术9 g,炙甘草4.5 g,胡黄连4.5 g,黄芩6 g,制半夏4.5 g,煨葛根9 g,炙干蟾皮3 g,生山楂9 g,红枣3枚。服药3剂后诸症减轻,上方加减调治2个月治愈。周新东'51以本方加减治疗久泻2例,其中1例泄泻3个月不止,证属中气下陷,肝脾不和,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药用煨葛根12 g,党参4 g,黄连2 g,炮姜4 g,法半夏4 g,砂仁3 g,炒淮山药6 g,车前子5 g(布包煎),茯苓3 g,白术4 g,甘草1 g,炒麦芽5 g。服药1剂大便成形,由每日8次稀水样便减为2~3次。续服异功散加味善后而愈。邹世光等以本方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41例,其中男95例,女46例。病程1个月至11年,年龄14~68岁。临床表现为左下腹痛,腹泻粪便中带有脓血黏液,并有里急后重,排便后常缓解。病情时轻时重,腹胀食少,口干微苦,轻微恶心,舌淡苔微黄腻,脉缓弱。肠镜或 X 线检查确诊。药用党参、黄芪、黄连各15 g,白术、茯苓、干姜、白扁豆、芡实各12 g,甘草6 g,半夏10 g,大枣6枚。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湿热重者加金银花、败酱草、白头翁各15 g;寒象重加熟附子6 g,吴茱萸10 g;腹胀甚加木香10 g;腹痛加白芍13 g,延胡索10 g;夹食滞加焦三仙各10 g;里急后重加枳壳、槟榔各10 g;脓血便加三七粉7 g冲服,仙鹤草30 g。结果治愈109例(症状消失,镜下见溃疡愈合,1年以上无复发);有效27例(症状改善,1年内有复发);无效5例。总有效率96.4% 。

【临床体会】我们在临床上常以本合方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脾胃运化失健者。在具体运用时,常随症加减。如兼气虚明显者加黄芪;消化不良、纳呆者加焦麦芽、鸡内金、山楂;便溏者加莲子、薏苡仁、泽泻、山药;胁痛者加延胡索、郁金;肝郁者加柴胡、白芍、郁金、丹参;气滞者加佛手、香橼;阴虚者加石斛、玉竹、玄参;兼脾肾阳虚者加炙黄芪、当归、升麻、柴胡、附片、肉桂、狗脊、萸肉;伴胁痛加延胡、郁金;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如为肝炎见肝大者可加三棱、莪术、鳖甲;黄疸加茵陈、虎杖等,可提高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