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某,女,76岁。2008年11月18日初诊:烘热汗出已1年,心烦,昼出夜无,冬天亦出,口苦口干,大便艰涩,夜尿3~4次,·频而少,咳则尿出,耳鸣,畏热,下肢抽搐。舌淡赤胖,脉右弦浮,左关浮尺弱。此为高年肝阴不足,雷火为患,处以引火汤之方:
天冬30 g,麦冬30 g,熟地60 g,巴戟天30 g,肉桂15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山茱萸30 g,白芍30 g,柴胡15 g,枳实10 g,炙甘草15 g。7剂。
复诊:烘热汗出已正常,余症大多亦轻。守方再服7剂。
按:引火汤最早见于清·陈士铎《辨证录·咽喉痛门》,方中并无天冬一药,后至清·世澄《疡医大全》加入天冬一药,用治阴虚喉痛。
药物组成:熟地90 g,盐巴戟肉30 g,天冬、麦冬各30 g,茯苓15 g,五味子6 g。应用时多加油桂以引火归原。陈士铎解释:“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天冬、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金,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沱之沛,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天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啻有琴瑟之和谐矣,何必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原乎?
夫桂附为引火归原之圣药,胡为弃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腾,今补水而仍用大热之药,虽曰引火于一时,毕竟耗水于日后,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天所以胜桂附也。”其中,引火归原“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之意,解释得很好。
后世引申用治雷火上冲之证,即肝阴虚损所致雷火浮游于上而现阵阵发热、皮肤发斑发疹等症,或失眠、咽痛者,总之为肝之虚火暴虐所生。综合李可、曾辅民等名家经验,对雷火有如下认识:
(1)阵发性发热,热势烘烘,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外感无此病象。
(2)
来势暴急,顷刻生变,如同迅雷闪电。外感多渐变,本症多突变。
(3)可伴有心烦,失眠,性情急躁等肝经症状。
(4)随阴阳节律演变,如冬至日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安。
李可先生谓此症“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独膝盖部其冷如冰”,不知所据何在,临床似不常见,更非必见。本案烘热汗出,心烦,口干,即为辨证依据。
2.王某,女,78岁。2012年2月9日初诊:1个月前开始头晕,随后发热,上半身前后胸阵阵发热如炉火,约半小时1次。有汗不多,眠差,尿便尚可,口唇反复暴皮,口干有时酸苦,畏冷,纳差。舌略赤胖有痕,脉右滑数寸弱,左沉滑数软。辨为肝虚所致雷火浮游于上,引火汤主之:
熟地45 g,天冬30 g,麦冬30 g,巴戟天30 g,肉桂10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砂仁10 g,山萸肉30 g,白术30 g。5剂。
复诊:发热次数大减,每天仅二三次,程度亦轻,口干苦酸均减,畏冷已不觉,药已中的,前方续服。
3.章某,女,29岁。烘热、颧红2年,多发于晨起之际,夜间亦发。便秘,口似渴欲饮,夜尿3次,中午犯困,足凉。舌淡胖有痕,舌淡胖有痕,脉滑软尺沉。此亦雷火上浮,投以引火汤:
熟地60 g,天冬30 g,麦冬30 g,巴戟天30 g,五味子10 g,茯苓20 g,肉桂10 g,磁石50 g,牡蛎50 g。
服3剂已好,停药后有反复,再服巩固。
按:此案判为雷火上浮,主要根据阴阳节律特点,发热多见于晨起,因为阳气上升之际,阴血不足以匹配制之而见发热;本例尚见有舌淡胖,犯困,足凉等症,确为阳虚见证,此时当权衡两者,斟酌取舍,为医在这时最要功夫。
4.孙某,女,60岁。2008年5月14日初诊:3个月前右踝骨折,服用琥珀丸、壮骨片,40天后小腹、胁部发热,多于每晨5点发作,随后则胁痛,颈背亦热,每天扎一次退热针,有汗,体温不高。平素身凉,时发口疮,便略干,尿黄,服龙胆泻肝丸、牛黄解毒片可缓解1 h。纳可,舌淡赤胖润,苔薄黄,脉左弦涩寸弱,右沉涩。分析久服琥珀丸、壮骨片或可伤及阴血,病位涉及小腹、胁部,当属肝经地界;服龙胆泻肝丸类苦寒药物仅缓解1 h,说明并非实热;多于每晨发作,应系阴虚阳浮之证,引火汤处之:
熟地45 g,天冬30 g,麦冬30 g,巴戟天30 g,肉桂10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柴胡15 g,枳实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川楝子10 g,麦芽30 g。5剂。
复诊:胁腹痛热已减十之七八,颈背发热亦轻,但感心烦,上方调整再服。
按:本案与上例有类似之处,发病时间按阴阳节律推测,支持雷火判断。
5.李某,女,52岁。2011年11月18日初诊:胸中灼热胀痛,从脐以上开始灼热,右上肢疼痛,口苦,口、食道部位如冒火,牙龈肿痛,病已半月。尿频涩已1年,大便干溏不一,眩晕,手足凉,畏冷,头晕脑涨,纳可。舌淡暗胖苔薄黄,右弦数软寸弱,左滑数寸弱。诊为肝阴不足,雷火为患,处方:
天冬30 g,麦冬30 g,熟地30 g,巴戟天30 g,肉桂10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骨碎补30 g,砂仁10 g。3剂。
复诊:服药当日胸中灼热即轻减,其他口苦,食道如冒火、牙龈肿等热象均减,牙龈肿痛消失,但呃逆,药已取效,原方调整再服,未再来诊。
按:本案因见牙龈肿痛,故加骨碎补益肾固齿,另加砂仁纳气归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