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微温,味辛、甘;归肾、肝经。其基本功效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多用于肾阳虚阳痿、宫冷不孕、小便频数、风湿腰膝疼痛及肾虚腰膝酸软无力等。临床常用量为10~15 g。
广东省名老中医陈庆强教授认为,中晚期肺癌患者多有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继而出现寒凝毒结表现,肺癌晚期病人还多合并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属于中医痰饮范畴。中医认为痰饮的产生究其根本在于阳虚,阳虚则寒凝痰滞血瘀,导致病情缠绵难已。肺肾为母子关系,肾阳虚衰无以温养肺阳,蒸化无权,水湿内停,上泛为痰,阳失气化,又可加重寒、痰、瘀的内聚。所以陈氏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抓住“阳虚寒凝,痰滞血瘀”之病机,秉承“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又“瘀血为阴邪,非温不散”之古训,以温阳散寒为法,使阳气盛,阴寒消。
强调“治肺不远温”和“用药不避温”的理论,采用温阳补肾、助肺益阳之法。
巴戟天为补肾阳之要药,补而不燥,对于临床上出现咳嗽痰多、胸闷气憋或胸痛有定处、少气懒言、声低畏寒、舌淡苔白、脉虚沉缓等症的病人,陈氏在辨证施药中多要加用巴戟天,且往往重用30 g。另外,陈氏认为临床补肾阳不必拘于是否有热象,如果在病情变化中出现热象,甚至热伤气阴之象时,须知此热是因阳气虚衰致痰浊、瘀血内生,痰瘀阻塞,壅遏日久而成。因阳气不振者,痰瘀难散,郁热则定难退,此时只需在治本的基础上兼顾治标,方中稍佐清热药即可,绝不能单行大剂苦寒清热之品,以免阳气更伤,病邪难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