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补中益气汤的作用功效与临床应用

浏览 7

【处方来源】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

【药物组成】麻黄5g制附子3g细辛3g黄芪5~20g炙甘草5g人参10g当归10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10g.

【组方依据】素体虚弱,在表则卫外不固,如遇起居失常,则易外感风寒,寒邪束表,正邪相争,则见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头痛,肢冷嗜卧,神疲懒言。素体虚弱,在里则脾肾亏虚。

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四肢、肌肉承受水谷精微无由,故见肢软体倦,神疲少力;脾胃虚则运化无力,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故见发热自汗脾胃虚弱则中气亦虚,摄纳无力,升举无能,故可见脱肛、久泻发生肾阳虚则失其温煦之职亦可致一身阳气亏虚。故麻黄细辛附子汤、补中益气汤二方合用,具有温阳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祛邪之功,为阳虚、气虚,邪入不深之病证而设。

【方药分析】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麻黄能发越人体阳气,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细辛助阳散寒止痛;麻黄、子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黄芪益气,合人参补一身之气,与麻黄、附子、甘草相合,益气助阳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得解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二方合用能使阳虚得以温补,气虚得以补益,外邪得以发散,共成温阳补气解表散寒止痛之效。

【用方指征】临床上以自汗出,渴喜温饮,气懒言,或头痛发热,身热恶寒热轻寒重,肢冷,或倦怠嗜卧,面色苍白。或伴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以及清阳下陷诸症。舌淡,苔白,脉浮或脉洪而虚为用方指征。

【临床应用】

1.现代疲劳综合征

临床以疲倦乏力,轻微发热记忆力减退,食欲减退,睡眠差,头晕,舌淡红,苔薄白,脉弱为用药指征。

2.血管性头痛

临床以头痛时作,情绪激动时易发,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盛,伴少气懒言,倦息乏力,口渴喜热饮,或伴恶心呕吐,淡红,苔薄白脉浮或脉滑为此合方用药指征。

3.子宫脱垂

临床以下腹、阴道、外阴坠胀感及腰背酸痛或伴排尿困难尿潴留及张力性尿失禁,或自觉有肿物从阴道脱出,怕冷,时有腹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为用药指征。

4.坐骨神经痛

临床以老年人腰腿痛为主要表现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在咳嗽时疼痛加重,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病侧跟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沿坐骨神经走行区有压痛点伴怕冷,夜尿多,腰酸腿软,舌质淡红,苔白,脉沉为用药指征。

5.类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多用于久病体虚患者,以肢体关节重着酸痛,屈伸不利,或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关节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或关节肿胀,肌肤麻木不仁,怕冷,夜尿多,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紧等症状作为本合方的用药指征。

6.胃下垂

临床以中上腹隐痛,食后加重及消化障碍伴消瘦,进食冰冷食物后症状加重,嗳气、反酸,恶心欲呕,舌质淡红,舌苔白,脉沉等症状为本合方的用药指征。

7.低血压

临床以恶寒怕冷,四肢厥冷、倦怠嗜卧或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为此合方用药指征。

8.心肌炎临床

以胸闷乏力,心悸,活动后症状加重伴四肢厥冷,头晕,怕冷,或心电图示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动过缓,舌质淡红,苔白脉结代或弱为应用本合方的指征。

9.慢性结肠炎

临床多见于老年患者,以长期慢性腹泻或便秘,疲倦无力,食欲减退,时有腹部胀满疼痛,甚者可见脱肛或直肠脱垂,舌质淡暗,苔白脉沉为此合方的投药指征。

10.肛管直肠脱垂

临床多见于老年患者,以本身患有长期腹泻或便秘、前列腺肥大、膀胱结石、慢性咳嗽等可持续性增加腹压的疾病,大便时或咳嗽或行走时直肠黏膜脱出,时有血性粘液从肛门流出,伴肛周瘙痒,舌质暗,苔白,脉沉为应用本合方的指征。

【临床报道】日本武田义雄用此合方治疗糖尿病伴难治性疼痛一例,患者43岁男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史8年,加用胰岛素治疗后出现左背部剧痛,并扩散全身,经各种治疗无效,武田义雄使用此合方治疗2个月后,患者血糖降至4.9mmol/L停用胰岛素,继续用药4个月后,患者疼痛完全消失,经随访未再复发.

【临床体会】我们在临床上常用此合方治疗体质性低血压,患者多为女性,症见头晕,以突然站立时症状明显,手足冰冷,伴疲倦乏力,怕冷,测血压时血压偏低,以本合方为基本方,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阳虚者加桂枝、补骨脂或鹿角粉;偏寒者加肉桂、干姜;血虚加熟地黄、阿胶、紫河车粉;阴虚者加桑棋子或枸杞子;痰多加半夏、南星等,皆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在临床曾治疗一例结肠癌术后习惯性便秘并肛管直肠脱出患者,应用本合方加火麻仁为基本方,加用理气行气之品,如延胡索、川朴、佛手等药物,坚持服用中药,患者症状消失,病情稳定。我们在临床治疗各种痛证,如坐骨神经痛、血管性头痛等,以怕冷、身有微热或无发热、倦怠嗜卧、疼痛为用药指征,临床对寒滞经脉者可加补肾温经散寒之杜仲、干姜桑枝等;对瘀血阻滞经脉者可加逐瘀活血之川芎、赤芍、延胡索、炮山甲等。总之,临床应用此合方,以既有阳虚症候表现,又兼有气虚症候表现为临床用药的基本指征,根据患者病情随症加减,多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