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咳喘的中药有哪些?久咳不愈治咳嗽中药配方方剂大全

浏览 9

文章目录

一、治疗咳喘的中药方剂

二、治疗咳喘的中药有哪些

咳喘用药杂谈

治疗咳喘的中药方剂

虽然我们掌握了一些治疗咳喘的方法,但在临床上还会遇到许多非常棘手的咳嗽与哮喘,按照辨证论治的思路去治疗,还往往达不到如期效果。为此,

1.麻杏二三汤

由麻黄、杏仁、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组成。方药如炙麻黄10克,炒杏仁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姜半夏10克,炒紫苏子10克,炒白芥子10克,炒莱菔子10克,生甘草10克。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痰湿上涌,肺气不降者。这个方子有许多名家使用,其宣肺、肃肺、降逆、祛痰的作用比较突出,起效比较快。缺点是药性比较燥,容易伤肺阴,中病即止,不可久用。

2.麻黄九味汤

炙麻黄10克,五味子5克,杏仁10克,姜半夏10克,桔梗10克,炙款冬花10克,炙前胡10克,葶苈子10克,橘红10克。主治痰气壅盛,肺胃失降,咳嗽气喘,夜不能卧者。这个方子是余近年来常用的方子,对慢性咳喘病症,止咳、平喘、祛痰作用都比较显著,名医工作室的其他学员也常用此方,病人反映极好。余编一首小歌诀,记忆起来比较容易,歌诀为:麻味杏,半桔梗,冬前葶苈化橘红,一遇咳喘便显功。

3.清燥止咳汤

北沙参30克,南沙参15克,麦冬30克,天冬15克,炙桑白皮15克,炙瓜蒌皮15克,桔梗10克,橘红10克,炙麻黄5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主治素体阴虚、肺燥咳嗽。此方集滋阴润燥与止咳平喘于一方,标本并治,内外兼顾,滋阴而不留邪,止咳而不伤阴。近几年,肺燥咳嗽增多,这与大气污染有关,虽然是社会问题,但也需众人努力。

4.二麻四仁汤

麻黄4.5克,麻黄根4.5克,桃仁9克,杏仁9克,白果仁9克,郁李仁9克,炙百部9克,款冬花9克,车前草24克,甘草4.5克。此方适宜于肺与大肠闭结者,肺闭则咳喘,大肠闭则便结,方以麻黄、麻黄根开达肺气,桃仁、杏仁、白果仁、郁李仁润肠降逆通便。肺气开达,有利于大肠通畅;大肠通畅,则有利于肺气之宣降。另有款冬花温肺平喘,甘草止咳和中。方义明确,各达病所,自然收效如期。

5.六安煎

此方出于《景岳全书》,由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杏仁10克,白芥子10克六味组成。加生姜3片,水煎服。寒甚加细辛,陈修园喜加五味子、干姜、细辛三味,显然是宗《伤寒论》小青龙汤治疗嗽方义。这张方子比较平淡,许多人认为不起眼的方子用处不大,所以就把它忽略了。其实这张方子是平和了点,但有针对性,外感咳嗽,无论四时,凡寒气入肺,治以辛温者,投之必效。岳美中先生常于本方加减,治疗四时咳嗽,其效立验。

药物

治疗咳喘的中药有哪些

1.麻黄

对于咳喘,麻黄是必用之品。麻黄作用有四:一是发汗解表,二是止咳平喘,三是利尿消肿,四是开窍通络。其止咳平喘作用不容置疑。但开窍通络的作用常常被人忽视,古代医籍上多有记载,如清代汪昂《本草备要》谈到麻黄时,说可以“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这“通、调、开”三个字很恰当地说明了麻黄的作用机制。它不但可以使气道通,还可以使血脉通,这样的理解,就会使视野展开,深入地认知麻黄的功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患慢性支气管炎的非常多,那时农村有什么药?就是麻黄素,赤脚医生的卫生室都有麻黄素,患咳喘的,人人离不了,到处都可以买到。到了七八十年代,农村治疗咳嗽哮喘仍然离不开麻黄素。说明这类药物止咳平喘的作用快,至于它有什么副作用和毒性反应,没有人去注意,也无人去讲解,到了90年代麻黄素成了毒品。这些回忆,只是说明麻黄的止咳平喘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知。所以无论是咳嗽或哮喘,也不论是什么证候,麻黄作为急救性起效快的药,是当之无愧的。但它毕竟是辛温药,辛温会动血伤阴,所以用量不宜太大,老人与小儿从3克开始,成人从5克开始,多则10克或15克,只要用了,就会有效,用与不用,是两种效果。我的老师张文甫先生曾用麻黄四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据说开封名医连介一先生也曾用过二两,我在登封卢店卫生院跟随耿彝斋先生学习时,曾用一两治疗哮喘。大剂量的麻黄对于急性发作的哮喘,是非常有效的。但麻黄用量大了,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那怎么办?那个时候西医也没有什么抢救措施,中医、西医都是束手无策,怎样防止大剂量麻黄引起的副作用?我的老师是用酸枣仁一两,连介一老师用的可能是小麦。哮喘发作时,用上一两剂就可以了,绝不可以连续服用,以免大汗不止,引起休克或心衰。上海名医陈苏生创立了一个方,即二麻四仁汤,用相反作用的麻黄与麻黄根,一开一合,宣畅肺气,又有桃仁、杏仁,气一血,润肺镇咳,这样就安全多了。

麻黄是辛苦温药,辛温的作用就是发汗解表,苦温的作用就是燥湿化痰,或者可以说,辛温的作用是“宣肺”,而苦温的作用是“肃肺”,宣发与肃降并行,但它宣肺的力量大于肃降的力量。肺气宣发了,肺气才能肃降,宣肺为主,肃降为次。只有肺气宣发了,肃降了,才能与天地之气相接,不然,肺气郁闭,外不能宣发,内不能肃降,肺的开阖功能自然丧失,何能不咳嗽哮喘!但由于麻黄是辛温药,所以对于风热咳嗽或痰热咳嗽,就要配石膏或芦根、黄芩等药物,如著名经方麻杏石甘汤等。据统计,在古代治疗哮喘方中,麻黄的使用频率约占58.6%。

关于麻黄的配伍,张仲景最为娴熟,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中,用麻黄的方剂有32首,而有关治疗咳喘的方剂有麻杏石甘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其主要配伍为麻黄配石膏(麻杏石甘汤),麻黄开泄肺气,得石膏则清热而不伤阴;石膏清解肺热,得麻黄则肃肺而无郁闭,是治疗热性咳喘的最佳配伍;还有麻黄配杏仁,均为辛温走肺经之药,麻黄之宣发与杏仁之肃降,相行而不悖,是治疗寒湿性咳喘的首选药对;他如麻黄与生姜、细辛、五味子三药的配伍,有利于肺气之开泄与肃降,是治疗寒湿性咳喘的有力组合。

著名中医学家李培生教授通晓温热论之说,有“咳喘之疾,首选麻黄剂”的经验,他所拟定的经验方:麻黄连翘清肺剂(热壅喘咳)、麻黄葶苈泽仁剂(痰瘀喘肿)、麻黄术附泽豆剂(阳虚水肿),均以麻黄为主药,取其宣肺气、开腠理之功能,配伍有关药物,治疗顽固性咳喘病。依此也可以说明麻黄的止咳平喘作用主要是取其辛散、辛开之功,不可以太顾及温热之性,只要配伍得当,就会有效。

钟南山院士在中国中医药报(2014-02-26)上发表谈话,题目为《我有个小组专门研究中医药》。文章说:“对慢性气道堵塞,有不少传统的很好的中药,即使到现在,许多西药提取基本上来自两个中药。”他介绍,其中一个是麻黄,另外一个是曼陀罗,也叫洋金花,目前已发展出很多化合药物。由此可见,麻黄在治疗慢性咳嗽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有效药物。现代药理研究结论谓:麻黄的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而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水作用,看来张仲景用麻黄止咳平喘、发汗利尿是具有科学内涵的。

2.百部

百部出于《本草经集注》,别名为“嗽药”“药虱药”等,说明它既能止咳化痰,又可以杀灭头虱。提起百部,使我想起来一种中成药,名字叫百芩片,是上海中药厂生产的,大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常畅销,专为慢性支气管炎而设。由百部、黄芩二味组成,为有效的止咳药,不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证都可以用。《医学心悟》的止嗽散用百部治疗各种咳嗽。《千金方》记载百部一味能治三十年久咳,且能杀虫。百部有很强的止咳作用,古书云:“用于新久咳嗽。”

是治疗百日咳的专用药物。百部实际是抗痨药,对结核性咳嗽尤效,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或者说与阴虚咳嗽对证。以前书上说,百部是润肺药,实际百部没有润肺作用,只是因为它的质地柔软,用蜂蜜炮制以后,蜂蜜本身是润肺的,所以说它是润肺药。我用百部,少则10克,多则30克,未见有不良反应。

3.桔梗

桔梗的性质偏于寒性,但寒性不强,祛痰作用比较明显,咳嗽痰多者,不管寒热虚实,也不管外感内伤,都可以配伍使用,由于它的宣肺之力比较突出,所以用于外感咳嗽比较多,但它不适宜于干咳者。《金匮要略》有一个方子,叫桔梗散,治疗肺痈,即肺脓肿,有排脓作用。由此可知,桔梗是祛痰剂,用于痰多壅塞者。近代著名中医大家陆渊雷,他在谈到桔梗时说:张仲景用桔梗的方子,桔梗白散与桔梗汤,皆主“浊唾腥臭,久久吐脓”。《金匮要略》中有排脓汤与排脓散,皆有桔梗,皆列入“疮痈篇”,方名又叫排脓,自然是专用排脓了。方中的甘草、生姜、大枣没有排脓作用,这是公认的道理。由此可知,排脓是桔梗的主要功效。对于慢性气管炎痰液黏稠,是运用桔梗的主要指征。桔梗开肺利气的作用不容忽视,根据这个特点,中医用它治疗痢疾与癃闭,也少不了它。治疗痢疾配伍桔梗,是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散肺气之郁而通大肠之气,以缓解腹痛与里急后重之苦;而治疗癃闭配桔梗,是利肺气通小便,这是中医“提壶揭盖”之佳作。

在张仲景方剂中,用桔梗者有七方九处,以开提肺气、止咳排脓、清利咽喉、导邪外出为其主功。有关止咳、开提肺气、清利咽喉的配伍有桔梗配甘草(桔梗汤),桔梗不独宣开肺气,且有排脓除痰作用,而甘草之甘,可使正气无伤。还有桔梗配贝母(三物白散),桔梗开提肺气为君,贝母清化痰结为臣,加之巴豆峻泻沉寒之结,是治疗寒痰内结之良方。

桔梗夙有“载药上浮”之说,如船上之舟楫,可作为导引者,使其药力直达上焦。但如上所述,桔梗又可下行于腹部,使其化脓的产物排出体外。如此功效,不可仅用止咳平喘来概括。

4.贝母

有川贝母、浙贝母之分,古代均称贝母,到了明代才有区分。川贝母的一般个头可能就1厘米左右,尖尖的,所以叫尖贝;而浙贝母的个头比川贝母要大,最小也在1厘米以上,大的有2厘米以上,所以叫大贝,因浙江象山地区比较多,所以又叫象贝母,象贝母是“浙八味”之一。贝母的作用是清化热痰,止咳散结。但其不同点是:川贝母药性偏于甘润,所以适宜于阴虚肺燥性咳嗽,痰液比较稠,或者说适宜于内伤咳嗽,蒲辅周先生说:“川贝母偏于补,虚咳为宜。”

浙贝母药性偏于苦寒,长于清泄,所以适宜于痰热郁肺,或者说适宜于外感咳嗽。

贝母在张仲景方剂中有二方,即当归贝母苦参丸与桔梗白散。当归贝母苦参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这里贝母与当归、苦参配伍,当归温润,苦参清利,贝母开结,三物协力,共奏养血、清热、开肺、利尿之功。当今当归贝母苦参丸已用于慢性肾盂肾炎、前列腺肥大、泌尿系感染,还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等。

清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记载用二母丸治疗哮喘,二母就是川贝母与知母。

知母苦寒,有清泄肺火、滋阴润燥之效;贝母苦寒,能清肺化痰而止咳。二药同用,既清火润肺,又化痰止咳。适宜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者。大家不要忘记,贝母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散结消肿,如乳痈、疮痈、瘰疬、肺痈,不论是内痈、外痈,贝母都可以使其消散。这一功效浙贝母优于川贝母,这可能与浙贝母的药性比较寒,使痰热内结的疮痈容易消散有关。

5.黄芩

黄芩是清心、肺、肝、大肠经热毒的药,尤以清肺热见长。中医将“三黄”的作用部位是这样分配的:上焦用黄芩,中焦用黄连,下焦用黄柏;但作为脏腑归经,则是黄芩清肺火,黄连清心火,黄柏清肾火(虚火)。它们都有清热燥湿的特点,是治疗湿温病的主要药物。在张仲景的方剂中,用黄芩的方以小柴胡汤及其类方最多,其他还有黄芩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泽漆汤等,仲景用黄芩以清泄肺经之热为目的,肺热如火燎,气阴伤最重。所以对于肺热证,黄芩是第一良药,后世医家在仲景经验上组合了许多方剂,如清金散,组成药物就是一味黄芩。

《本草纲目》记载李时珍患病的一则治验,言李二十几岁患病,其症状比较复杂,咳嗽发热,骨蒸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俱废,六脉浮洪,遍服柴胡、麦冬、荆沥、竹沥诸药,月余反剧,家人及众邻都以为必死无疑。后来还是他父亲李言闻,遍查医书,偶然看到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治疗咳嗽的经验,恍然大悟,原来此类咳嗽属气分之热,用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之火,即可治愈。

遂取黄芩一两,煎取顿服,次日身热尽退,咳嗽皆愈,李时珍颇有感叹:“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由此可知,黄芩清肺经之热,为独具之良能。《笔花医镜》中将它列为“凉肺猛将”之第二名,第一名是石膏。现代研究表明,黄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埃希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甲型流感病毒也有杀灭效果。

6.橘红

说到橘红,就要说一说陈皮。陈皮就是橘子皮,那为什么不叫橘子皮,而叫陈皮呢?大约在唐代以前,就有人认为新鲜的橘子皮燥性比较明显,不如放一放,让它性能缓和一点再用,“陈久者良”,故叫陈皮。但是放多久算“陈”,没有人说得清楚,实际就是放干后再用,也不可能放三五年。陈皮的功效就是八个字:行气调中、燥湿化痰。行气调中,就是降胃气,健脾气;而燥湿化痰,是针对湿阻中焦而言。“脾为生痰之源”“湿为生痰之本”,只有通过健脾燥湿,使湿邪不能停滞于中焦,不去阻碍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痰才能消散。所以对于湿痰,陈皮是必须之品。陈皮最好的是广东新会出的“新会皮”。新会皮有放置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等,自然价格也不一样,十年的新会皮价格与西洋参同价。其性味比较浓烈,健脾化痰的作用也比较突出。

橘红则是把陈皮里面白的部分用刀刮掉,只用外边红的一层,它的功效类似于陈皮,就是比较温燥一点,现在很少去加工这种药材了,而是用化州柚子皮代替古代的橘红,但功效是一致的。橘红对过敏性疾病比较有效,例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炎、过敏性气管炎等,有抗过敏的作用。临床常见的咽部瘙痒,咳嗽,用橘红配蝉蜕,有祛痰、止咳、止痒的特殊功效。我们可以看国医大师岳美中先生的经验,《岳美中医疗经验集》中有两张方子,一个是“锄云止咳汤”,一个是“锄云利肺汤”,方中都有橘红,文中还说“橘红咳而喉痒者必用”“咽痒者有风,宜加橘红”等。后来我在治疗咳嗽咽痒时,加入了蝉蜕,效果更好,这是因为蝉蜕有祛风、抗过敏的作用。

橘红最好的是广东化州橘红,俗称“化橘红”。早在明清时期化州橘红就有了名气。曾作为宫廷贡品上晋。据说1966年李宗仁故地重游,亲自来到化州,购买化州橘红。这是因为1921年两广军阀混战时,李带兵路过化州,当时天气炎热,又下了几场大雨,暑湿绵绵,部队中许多人患了感冒、胃肠炎、咳嗽,李也患了急性胃炎,反复呕吐,一时间部队人心惶惶,以为中了邪气。有这么一天,两名士兵闯进了化州城下的赖家橘红园,从橘红树上摘了十几个橘红果,回去后煮茶给大家喝,谁知大家喝了以后,病体渐愈,元气恢复,李宗仁喝了也恢复了健康,后来荣升为边防司令。李说,他的荣升也有化州橘红的一份功劳。现在我们用的橘红颗粒、橘红咳煎膏、橘红痰咳液、橘红冲剂等,均为化州橘红之制品。据中山医科大学临床鉴定,橘红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咽喉炎等引起的咳嗽痰多,总有效率达90%,其产品广销海内外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

7.葶苈子

葶苈子是一种泻肺药,这是人人皆知的,都知道它有小毒,但至于它在咳喘病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却不太清楚。谈起“泻肺”,有的人会说,肺为五脏之一,为什么会用泻法呢?“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五脏无泻法,六腑无补法,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六腑无补法,所补者,补其相表里的脏也;五脏无泻法,所泻者,泻其相表里之腑也。这里所说的泻肺,就是使肺气下降,通过大肠排出痰浊。葶苈子所泻,主要是泻痰水,当然也包括泻肺热。

葶苈子是苦寒药,且是大寒药,泻肺热作用比较强,而且以痰热壅盛的证候为其指征,对水湿内停所引起的面目浮肿,效果也比较明显。研究发现,葶苈子含有强心苷,作用类似西药的强心剂,具有强心、利尿、抗感染的综合功效,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为其特长。这种病按中医辨证而言,属于虚证,以阳虚为主,但葶苈子是苦寒药,药性与病情不符合,那怎么办?就要加上甘温补气温阳药,如黄芪、党参、附子、干姜、桂枝等,例如近年来创新的芪苈强心胶囊,就有黄芪、红参、葶苈子等。它对证的病是肺气肿、肺心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葶苈子比较小,有苦味,在煎煮的时候,容易飘起来,也使病人口苦明显,所以在煎煮的时候,用布包煎为好。我对于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喘日久不愈者,葶苈子是必选的药物,其证候特点是:痰浊壅盛,胸闷不透,好像有什么东西塞着似的,听诊肺部有明显的干湿啰音,不容易消退,这正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的指征。

8.鱼腥草

鱼腥草因“其叶腥气,故名鱼腥草”,又简称为“蔊菜”,早在元代,张元素曾用鱼腥草治愈了当时名医刘完素的伤寒病,医名大振,历代医家用它治疗肺脓肿、肺炎、痢疾、水肿、脱肛、痈肿等,但主要是肺痈。日本人说它有十种药之功效,故取名为“十药”。鱼腥草是清热解毒药,白白的颜色,看起来很像白茅根,吃到嘴里,有一点涩涩的、苦苦的味道,新鲜的可以当下酒菜吃。

用开水漂后,可去腥味,可菜、可汤、可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心,2.1万人中幸存56人,其中有两位被认为是不可救药的放射病患者,经用鱼腥草治疗后,挽回了生命。在20世纪70年代,鱼腥草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十八匹马”之一,记得是华东地区从民间挖掘出来的验方。传统文献记载,鱼腥草是治疗疮痈的,如肺痈等。如用千金苇茎汤治疗肺痈,加上鱼腥草效果更好。

鱼腥草除了清热解毒外,也是清泄肺火的佳品,还有很好的祛痰作用,所以对于肺热咳嗽它是必不可少的药物。《中华内科杂志》早在1963年就有报道:取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煎至200毫升,每次30毫升,日服3~4次,经治肺炎28例,结果26例痊愈,阴影平均9天吸收。如果加上鱼腥草煎剂喷雾吸入,效果更好。20世纪90年代市场上有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注射,但由于化学基础研究不够,杂质多,副作用大,很快就停止使用了。鱼腥草含挥发性成分多,不宜久煎,如果用新鲜的更好。这个药既是药物,又可食用,口服非常安全,所以用量比较大,即使用五六十克,也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鱼腥草还可以用于治疗阴囊湿疹、鼻窦炎、尿路感染、胃炎、口臭等。

9.杏仁

杏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温,有小毒,归肺、大肠两经。古人称杏仁为“杏金丹”“草金丹”,说明古人把它看得比较贵重。杏仁是中医最常用的止咳化痰药,两千多年来历用不衰,似有“止咳必用”之势。杏仁既有宣肺止咳的功能,又有肃降化痰的功效,但其肃降之力甚于宣肺之能。又肺与大肠相表里,因肺气郁闭而导致的大肠燥结,杏仁既可开合肺气,又润肠通便。

治疗胸痹,有茯苓杏仁甘草汤。余认为,杏仁以肃肺降气为主要功效。黄元御《四圣心源》有一张方子,名叫“下气汤”,其君药就是半夏与杏仁二味。这个方子在黄元御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黄元御是从祛邪、降气的角度去治疗慢性脾胃病的,脾胃病主要是升降失序,虚中夹实,但黄元御不从“补虚泻实”入手,不像李东垣那样,从补中益气着眼;也不像叶天士那样,从益胃阴立方,而是从降气,即下气着手。浊气降了,正气自然归位,清气自然上升,不像半夏泻心汤那样,还要放一味人参,以防邪气的传入。我的老师说过,小人离位,君子才能复位。“不破不立”,这是治疗学的辩证法。引证黄元御的用药经验,只是说明杏仁在治疗咳喘病中的作用,主要是降气肃肺,所以它的适应证应当是有痰的咳喘,痰比较多,而不是无痰或少痰不易咳出者。

杏仁又是一味养生保肺药,《杨氏家藏方》里有一张名方,即杏仁煎,或叫蜜饯杏仁,制法是:取炒甜杏仁与核桃仁各250克,蜂蜜500克,先将二仁研细放一锅中,加入蜂蜜,搅拌至沸即可,有补肾益肺、止咳平喘的作用,经常食用,可以缓解肺肾两虚之久咳气喘症。

10.白芥子

提起白芥子,大家都会想起吃海鲜时,蘸用的芥末汁,吃到口里,鼻子里边痒痒的、酸酸的、辣辣的,非常通气,可能会打喷嚏的,那就是白芥子的效应。由此说明,白芥子是辛温药,是祛痰的,是通窍的,是散结的。由于它是辛温的,所以它对寒痰有效,寒痰在肺,可能比热痰还要顽固,寒性收敛,容易凝结,容易阻肺,引起胸闷胸痛,一般抗生素难以奏效。这个时候,就是白芥子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子养亲汤,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除痰,紫苏子降气,莱菔子消食,把痰除了,把气降了,食积消了,如子之尽孝,故云“三子养亲”,说明它适合老年咳喘病,凡老年咳喘,痰液壅盛,食积不消,胸闷脘痞,这就是选用三子养亲汤的时机了。

最后,还要谈一点体会。许多患慢性咳喘的人,都有过敏状态,对冷空气过敏,对粉尘过敏,对海鲜过敏等。而祛风化湿的中药多具有抗过敏作用,如防风、防己、穿山龙、徐长卿、蝉蜕、玉蝴蝶、苍耳子、藿香、地肤子、白鲜皮、橘红、苦参、木瓜等。

咳喘用药杂谈

提起咳嗽(包括哮喘),虽是小恙,但治疗起来并不容易。俗话说:“进门闻咳嗽,医生皱眉头。”前人说咳嗽有“十八般”,还有的说咳嗽有“七十二种”,有的书还把咳嗽作为“虚劳”病的一种,可见前人对咳嗽之重视。清代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说:“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虚劳损,内撞鸣”,你看,外感、内伤都可以致人咳嗽。怎样掌握治疗咳嗽的窍门,我想首先要明白咳嗽的病机,然后才能有治疗的对策。

咳嗽可以见于许多疾病,是呼吸道疾病的共有症状。西医将咳嗽仅仅看作是一种呼吸道的反应,而中医却将咳嗽看作是脏腑整体性疾病的表现,正如《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诸病源候论·咳嗽候》云:“五脏与六腑为表里,皆禀气于肺,以四时更王,五脏六腑皆有咳嗽。”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云:“五脏六腑,一有浊气,郁而为火,炎上熏肺,则令人咳,是肺乃总司尔。”由上可知,凡五脏六腑之浊气及外感六淫之邪气,皆可上熏于肺,因肺为华盖,居五脏六腑之上,故极易受内外邪之侵。

《素问·咳论》还描述了五脏六腑咳的各种症状,如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大肠咳状,咳而遗失;膀胱咳状,咳而遗溺等。但与咳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肺、脾、肾三脏,如《嵩崖尊生》云:“五脏六腑皆有咳,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

又有说,肺伤则咳,脾伤则痰,肾伤则喘。总之,咳嗽外与六淫侵袭相关,内与肺损、脾湿、肾虚及肝火等有关。切不可单单视为肺系疾患去治疗。

至于咳嗽的治疗,急则以宣肺气、降痰浊、清肝火为主;缓则以健脾、益肾、养肺为主。外感咳嗽常用方如:治疗寒痰型的小青龙汤,治疗肺热型的麻杏石甘汤,治疗风热型的桑菊饮,治疗风痰型的止嗽散,治疗肺燥型的清燥救肺汤;而内伤咳嗽常用方如:治疗湿痰型的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治疗痰饮壅肺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气失肃的三子养亲汤和苏子降气汤,治疗阴虚肺燥的沙参麦冬饮、麦门冬汤等,治疗肾水上犯的金水六君煎,治疗肝火犯肺的泻白散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