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黄各半汤古方应用与现代应用

浏览 6

【方歌】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

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白话解】

桂枝麻黄各半汤由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草、芍药、

生姜、麻黄各一两相配伍,以及杏仁二十四枚,大枣四枚组成。用以治疗面呈红热色,身痒等表郁轻证不解,药后外邪均可被驱除。

【药物组成】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

桂枝6g芍药3g生姜3g炙甘草3g麻黄3g大枣4枚杏仁3g2.煎服方法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入其他药味,煮取360ml,去滓,温服120ml。

另一种方法是:桂枝汤、麻黄汤二方药物按原剂量分别煎煮,各取60ml药液,合并为120ml,顿服,即一次服下。

3.药后护理

服药护理及禁忌依据桂枝汤法。

【方药分析】本方为太阳病日久,表郁轻证的主方,既用于有麻黄汤证,又用于有桂枝汤证。太阳病日久不愈,而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类似疟疾之证。然而“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说明里气尚和,邪气既未入少阳,亦未涉及阳明。故知太阳病虽然日久不愈,而病邪尚未传变,仍在太阳之表。若见“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即病者呈现发热面红之貌,由于太阳表邪不解,阳气佛郁不伸而致。邪郁不解,阳气郁遏不得宣泄,又未能得到及时发汗,身汗不出,邪无却路,以致身痒。本证无汗,也未经发汗,微邪怫郁不解,则非桂枝汤所能解除。身痒,但不痛,且病迁延已久,邪气已衰,也非麻黄汤峻汗所宜。只有二方合用,变大剂为小剂,方能切合病情。二方合之,药力不峻,解表发汗而不伤正,调和营卫而不留邪,小汗而病解。

本方为桂枝汤与麻黄汤按1:1用量合方。方名为桂枝麻黄各半汤,实则是桂枝、麻黄二方剂量的三分之一,为发汗轻剂。取麻黄汤发汗解表,疏达皮毛,以治表实无汗;取桂枝汤,调和营卫。两方合用,又小制其剂,乃有刚柔相济,从容不迫,异道取功之妙,既有小汗解邪之效,又无过汗伤正之弊。正如尤在泾所说:“夫既不得汗出,则非桂枝所能解,而邪气又微,亦非麻黄所可发,故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制为小制,桂枝所以为汗液之地,麻黄所以为发散之用,且不使药过病,以伤其正也。”

至于药物剂量的用法,或两方各取三分之一量合煎,或二方原量分别煎煮,各取三合(即1/3)药液,合并顿服。“合方”法则论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用意义。前贤早有论述,如柯韵伯称:“两汤相合…犹水陆之师,各有节制,两军为表里,异道狭攻之义也。”故二方合用,其义深妙。

【方剂功效】

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适应证候】

太阳病日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如疟状,面赤,无汗,身痒,脉略浮紧。(23)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本事方》: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问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观之。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遂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入,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继以小柴胡汤,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2)《兰台轨范》:治伤寒向愈,脉微缓,恶寒身痒。

(3)《类聚方广义》:痘疮热气如灼,表郁难以现点,或见点稠密,风疹交出,或痘不起胀,喘咳咽痛者,宜服此汤。

2.现代应用

(1)感冒、流感:本方用于感冒、流感,或其他发热性疾病。症见:

表郁日久不解,恶寒发热,无汗,身痒,脉浮者。

(2)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用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具有风寒束表,营卫不和之证者。本方酌加防风、蝉衣。

(3)产后发热:周氏报道本方治疗一产后感冒患者,迭经用中西药治疗无效,已延及30余日,一直发热不解,头痛恶风,厌油纳呆,精神倦怠,四肢乏力,每热退之前出微汗,汗后热退身适,二便正常,夜寐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而缓。予桂枝麻黄各半汤两剂而愈,后进补气补血之品,而起居饮食如常人。[周文泉.熊寥笙老中医临床经验.重庆医药,1975(4):8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