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黄各半汤原文方解、参考用量、医案

浏览 6

【原文】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甘草(炙)生姜(切)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掰)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方解】

桂枝麻黄各半汤由桂枝、麻黄二方各取三分之一组成。哲在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麻黄汤宜肺解表。由于用量较小起到小发其汗的作用,使内郁之阳经过发散通达于表,以平调阴阳。本方适应于无汗不得专用桂枝汤,寒少不得专用麻黄汤的证候。

桂枝汤调和营卫为汗液之地,麻黄汤疏达皮毛为汗液之用。且芍药、甘荤、大枣之酸收甘缓,配生姜、麻黄、桂枝之辛甘发散,刚柔相济,从容不迫,有小汗邪解之力,无过汗伤正之虞。

【选注】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此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收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伤寒论注释》)

柯琴:

“此因未经发汗而病日已久。故于二汤各取三合并为六合。顿服而急汗之。原法两汤各煎而合服。犹水陆之师各有节制,两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之义也。”

(《伤寒来苏集》)

吴人驹:“此不专事桂枝,而兼合乎麻黄者,为其面热,身痒,邪在轻虚浮浅之处,惟麻黄能达也。”

(《伤寒论详释》)

周扬俊:“风寒两受,即所感或轻,而邪之郁于肌表者,岂得自散,故面热、身痒由来也。于是立各半汤减去分两,使之小汗,岂非以邪微而正亦寒乎。”

(《伤寒论三注》)

【参考用量】

根据33例病案统计,方中桂枝最大用量15克,最小用量4.5克,常用量6一9克。麻黄最大用量10克,最小用量3克,常用量5一9克。甘草最大用量10克,最小用量3克,常用量5一9克。杏仁最大用量15克,最小用量3克,常用量6一9克。白芍最大用量20克,最小用量3克,常用量9一12克。生姜最大用量10克,最小用量2克,常用量6一9克,大枣最大用量12克,最小用量2克,常用量6一9克。

【煎服法】

方7味药,先煎麻黄,煎后去上沫,后内诸药,去滓口服,日3次,也有7味药同煎的,取汁口服。

服药时间短,一般3剂左右治愈,最多达6剂。

【方用范围】

1.治痘疮热气如灼,表郁而见点黑,或见点稠密而风疹交出,或痘起不胀,嘴咳咽痛者。

(《类聚方广义》)可活用于外邪之坏证、类症勿论已。其他发风疹而痒痛者宜之。

(《方函口诀》)

2.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血管神经性头痛、全身性瘙痒症、月经期浮肿。

(《江苏中医》10:11,1991)

3.凡病延日数较多,正气略虚,表邪未解见有面赤身痒,邪郁于表,欲汗出不得者,可用本方因势利导。疟疾热多寒少,肢体惰痛,有桂枝麻黄汤证者,可用本方。

(《伤寒论方古今临床》)

4.据33例病案统计,表明桂麻各半汤主要治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及急性扁桃体炎。中医病证中的皮肤瘙痒证、感、风疹、产后发热、疟疾、水痘。症见瘙痒,发热,恶寒,丘疹,舌淡苔薄白,脉浮者。

(《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

【医案选录】

案一

感冒

刘x,女性,26岁。1976年1月5日初诊,患者感冒已4一5日,昨晚仍发热38.0℃,有少量汗出,怕冷,冷后身热,虽经服用感冒冲剂及一般解热药不效,全身关节及肌肉酸痛,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稍紧数,随予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

桂枝8克,芍药5克,生姜5克,甘草5克,麻黄8克,杏仁5克,大枣4枚,浮萍9克每日煎服1剂,分2次服,柬药后取微汗,患者归后立即煎药服用,服第一煎后上述症状减轻大半,服第二煎后发冷发热身痛等症状消失,体温降至正常。

(《伤寒论医

案选录》)

案二

身痒症

郑xx,女,65岁。1984年5月12日诊。患者数日来周身奇痒而无汗,状如蚁行,伴心烦,坐卧不安,时有寒热,日发作二三次,苔薄白,脉浮缓微涩。

思本证与《伤寒论》23条同,故宗此法,小发其汗,使邪从汗解。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8克,桂枝8克,白芍10克,杏仁10克,甘草3克,生姜5克,大枣10克。

嘱患者以上药水煎。温服后,即饮热粥一小碗,身被以取汗。患者如法而施,果然周身得汗,身痒顿除,病遂痊愈。

(《四川中医》12:52,1985)

案三

张x,男,18岁。夏令赤日,炎热酷烈,汗出而入海水以贪凉。返岸须史,遍身疟雷,奇痒不止。请李老诊治,视其面色红润,身体健壮,全身疹色淡红荣润,片状斑斑如锦纹,高出皮肤,扪之碍手,胸腹部尤多。无汗烦躁,胸闷气短。舌淡红,苔白薄,脉浮紧有力。

换诸病情,乃因汗出入水,上岸复受风邪,邪外郁于肌表,玄府郁闭,汗不得泄,遂致营卫不和而作癌雷。投桂枝麻黄各半汤化裁治之,处方如下:

桂枝15克,麻黄15克,杏仁15克,芍药15克,僵蚕15克,甘草5克,姜、枣引,水煎服被覆微汗。

翌日,其家属来院相告,药后微汗,疹出复多,痒势如故,继服3剂,竟获痊愈。

(《大连市学术资料汇编》)

-案四

产后发热

刘xx,女,30岁。患者产后感冒,迭经用中西药治疗无效,已延三十余日,一直发热不解,头痛恶风,厌油纳呆,精神倦息,四肢乏力,每热退之前面微汗,汗后:热退身适,二便正常,夜寐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微而缓。此产后体虚外感延久失治,风邪拂郁于表不解之故,宜调和营卫,解肌祛邪为治,桂麻各半汤主之:

桂枝一钱半,白芍一钱半,生姜一钱,灸甘草一钱,麻黄一钱,大枣四枚,杏仁一钱,水煎服。

本方连进两剂,一剂后发热顿解,二剂后诸恙悉瓖。后未进补气补血之品,雨起居饮食一如常人。

(《老中医经验汇编》)

案五

癮疹

王x,女,45岁。工人。1983年3月20日初诊。述3月1日晚餐吃蘑芋后,始见嘴唇麻木,腹部不适,继则四肢、胸腹出现散在性红色环形皮疹,大小不一,自觉瘙痒异常,局部灼热,入夜尤甚。伴发热,纳少,眼险浮肿。曾肌注举海拉明,口服扑尔敏、强的松等,当时疹消,药停又发。后经某医予消风散治之,服药15判,效果欠佳。

症见:皮疹红白相间,瘙痒剧烈,遇冷则甚,全身皮肤可见抓痕。舌苔薄白,脉弦缓。治以疏凤解表,发汗退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进退。桂枝10克,麻黄7克,白芍20克,防风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3剂。

复诊:3剂尽,自诉药后微微汗出,精神爽快,皮疹渐消,瘙痒减其大半,纳增,睡眠转佳,继用上方加味,3剂,诸症消失而愈。

(《湖南中医杂志》5:75,1987)

案六

冬季伤寒液少证

杨×,男。胃素不健,体质不强,忽患伤寒,予诊其发热,恶寒,头痛,肢痛,项背腰膝酸楚,两目带红,唇齿干燥,无汗,微喘,此麻黄汤证,以其津液素本不足,改以桂麻各半汤:

川桂枝7.5克,赤芍4.5克,麻黄4.5克,炙甘草4.5克,杏仁9克,生姜三片,红枣5枚服如桂枝汤法,

1周后愈。

(《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案七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刘x×,男,42岁,工人。1989年4月30日初诊。

患者反复腹泻11年余,甚时每日泄泻10余次,并伴左下腹疼痛,但排便后缓解,大便为稀水状,无恶臭。B超检查提示炎症,钡灌肠检查提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服用中或药丸效不显,现每日腹泻6一8次,便时腹痛,食欲差,并时有恶寒,小便短少,见形体虚胖,面白少华,舌胖有紫斑,苔薄白,脉弦。辨为表郁湿遏挟有淤血,治当解郁宣湿化淤,方用桂麻各半汤加桃仁。

麻黄10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桃仁12克,杏仁10克,生姜3片,炙甘草5克,大枣10克。

3剂见效,10剂痊愈。

(《江苏中医》10:57,199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