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方组成用法]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书应用指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胃胀
王某,女,41岁。1987年4月9日诊。2个月来心下痞满,但满不痛,呕吐,大便不成形,日行3次。多方治疗,大多给予疏肝理气方药,不见成效。
舌质淡,苔白,脉弦滑。此证为寒热互结的心下痞。拟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处方:清半夏、黄芩、干姜、党参、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5枚。
药进3剂,痞消,呕愈,下利减轻。原方又续服5剂病愈。
按语:本证系因脾胃虚弱,寒热邪气交结于中焦,致气机痞塞,升降失职所致。故本证除具有心下痞主症外,还可因胃气不降上逆而呕,脾气不升而下利。
方中用黄芩、黄连之苦寒,半夏、干姜之辛温,寒热并用,开结以消痞满,半夏降逆止呕,用党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补脾之虚。寒热之结开,则升降功能恢复,即呕愈、痞消、腹泻止。[陈瑞华,薛守年.四川中医,1992(5):8]